青岛眼科医院院长谢立信—— 从医五十载初心不变 领军中国眼科

半岛都市报 2019-10-08 01:38 大字

[名医榜]

半岛记者齐娟

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开拓者,中国眼库建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眼科医院院长,兼任亚太角膜病学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和中华眼科杂志荣誉主编等职务。共获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主译、参编书籍30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

每周一、四上午坐诊。

缘于“偶然”忠于热爱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节点看,创新‘高原’上需要耸立起更多的尖端科技‘高峰’;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科技创新大势,在尖端技术、重大命题上发力,在越来越多的‘高、精、尖、缺’科技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说,这是他对中国科技创新要破解瓶颈制约、攻克关键技术、提升原创能力、抢占科技前沿的战略考虑。作为眼科医学工作者,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以身示范、不懈前行。

“我1965年大学毕业到现在50多年了,以前不分什么专业,什么都能做,通过50多年的历练、探索、学习,相对而言,角膜、白内障是我擅长和主攻专业,比如在白内障这个领域中,在国内我有三个第一:第一个把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引进来;第二是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人工晶体植入学》和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了首篇白内障超声乳化论文;第三是我最早把切刀头25G作为眼底病的设备,用于婴幼儿3岁以内小孩白内障手术,并且在技术上创新。”谢立信说。

1975年,谢立信带头组建了潍坊医学院附属眼科。从此,谢立信在只有0.5毫米的角膜领域中,拉开自己人生舞台的大幕,在这块“透明的土地”上,艰辛地耕耘,收获硕果。

医者仁心医德促使创新

1984年,谢立信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了“人脐带血清角膜活性保存液”,可保存角膜内皮细胞活性达4天。1997年研制出了效果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DX角膜活性保存液”,活性保存时间提高到了11天,价格仅为同类进口产品的1/5,并在全国推广使用。2002年同他的博士生成功研制出“角膜器官培养保存液”,可保存角膜活性达4周,已成功用于临床。这些研究使角膜短、中、长期的保存方法都得以完善,结束了中国角膜保存液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谢立信把中国眼库角膜保存技术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为中国角膜捐献立法后眼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除此之外,谢立信及其团队首次发现并提出了不同真菌菌种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生长方式,并通过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这是国际上首次就真菌菌丝的生长方式提出的创新理论,这项理论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学术上是一次划时代的进步,取得感染性角膜病治疗方面的重大进展。

回归祖国创立医院造福患者

1987年初,谢立信怀揣着平日省吃俭用攒下的400美元,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新奥尔良的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眼科中心,成为世界顶级角膜病专家Kaufman教授的第一个中国学生,翻开了他在角膜病领域深层次的基础医学研究新篇章。

在美国的两年学习,谢立信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眼科科研落后的“死穴”:临床医生多,不重视搞研究,实验室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他萌发了把医院和实验室组建在一起的新举措,用医院赚的钱来补贴实验室。在他积极争取和筹备下,在山东省政府大力支持下,1991年在青岛成立了山东眼科研究所。1993年眼科所的临床部,经上级批准成立为青岛眼科医院。历经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眼科所由初期挂靠其他医院,发展到现在青岛、济南两所三甲医院,青岛除了院本部,还有一个北部院区,一个红岛院区(预计2020年交付),一个市北门诊部,五个视光中心,极大满足了广大眼疾患者的需求,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眼科中心之一。

新闻推荐

“山东声音”,汇入千人交响

□记者李媛报道本报青岛讯千人同奏、千人同唱,如此大规模的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在广场上一同呈现,极为少见。10月...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