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吃饭到远程养鱼

大众日报 2019-10-06 09:37 大字

□本报记者薄克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鱼体系岗位科学家柳学周研究员,经历过凭票买鱼的时代。

“1982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捕捞的鱼,像带鱼、鲅鱼等,都是冰起来,放到冷库里,等到过年过节时供应,凭票买几斤,是很难吃到活鱼的。”柳学周说。

而今,农贸市场海产品琳琅满目,还是新鲜的,活蹦乱跳的。这其中的对虾、扇贝、多宝鱼等海鲜,是青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青岛的科学家致力于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海水养殖的“藻、虾、贝、鱼、参”五次产业化浪潮作出了重要贡献。柳学周介绍,以雷霁霖院士为首的鱼类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团队,几十年来系统研究了20多种海水鱼类的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11种已实现产业化。

最近,黄海水产研究所与大连富谷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突破的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鰤人工繁育技术”,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

不久的将来,黄条鰤这一高档美味食品将登上普通市民的餐桌。

渔业的发展,最早靠传统的养殖模式,大家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靠人工现场操作。柳学周说,现在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物联网的普及,可以通过远程来诊断鱼的病情,养殖现场可以马上采取措施。

柳学周拿着手机向记者演示说,通过物联网系统,可以在几百公里之外,借助手机实时看到基地的鱼苗养殖情况和管理情况。“鱼一旦生病了,远程疾病诊断系统中,把摄像镜头切转到显微镜下,就可以远程诊断鱼得了什么病,并告诉养殖场工作人员采取什么办法。”

柳学周说,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要努力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为百姓餐桌贡献更多海洋优质蛋白。

新闻推荐

灭火英雄闫正连:烈火铸忠诚

新华社济南10月5日电(记者杨文)30年过去了,青岛市消防支队一中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一中队原代理副中队长闫正连的...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