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火反将馒头事业蒸旺 何家社区居民荆长艳和丈夫困难面前不退缩,如今事业红红火火

半岛都市报 2019-09-30 02:08 大字

荆长艳制作的花样馒头已发展成30多个花样。文/图半岛记者陈绪卫

今年37岁、家住何家社区的荆长艳,10年前开始和丈夫何胜华一起改行经营起久香园馒头店,夫妻二人凭借着一股“狠劲”,把大馒头事业经营得蒸蒸日上。从对制作大馒头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入手,虚心请教和苦心钻研,获得顾客和业界的认可;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遭遇意外,多年的积蓄和心血化为泡影……当身处逆境,夫妻俩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咬紧牙关从头开始,终于在大馒头行业闯出一片天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样馒头行家。近日,记者来到荆长艳的店中采访到了她,听她讲述这些年自家产业的发展。

改行做馒头,赢得认可

荆长艳是一名80后,以前和丈夫一直在市区从事装修行业,受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因素影响,丈夫产生了回王哥庄做馒头的想法。“听朋友说村里人的馒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当时装修市场也不景气,所以决定回来看看。”她说,在回家考察了一番后,夫妻二人经过一晚上的斟酌,他们决定回家创业。“一开始,我们俩人完全没有一点经验,包括一锅能出多少馒头,要用多少面粉,全部都是从零开始探索。”她说,就是凭借一股敢闯敢拼、勤于学习的劲儿,2009年他们的馒头店顺利开张了。

做铁锅大馒头在王哥庄是门独特的手艺,这对年轻人尤其是像荆长艳这样的外来媳妇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她刚开始的时候,做的馒头花样比较单一。后来她利用闲暇时间一点一点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爱思考的她也将室内设计的创造力运用到了大馒头上,逐渐发展成目前的30多个花样。她做的花样大馒头得到了顾客们的认可,更有不少市区市民特意到她家买馒头。

除了顾客的认可,荆长艳做的花样馒头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走进了央视国际频道的演播大厅。央视名嘴鲁健尝过之后,对她家的大馒头赞不绝口,更是她在街道举办的王哥庄花样大馒头技能比赛中,多次摘得金奖。

突遭变故,重盖厂房东山再起

然而,就在馒头店经营的第四个年头,意外降临了。2013年1月的一天,荆长艳接了一个8.4万斤的馒头大单,为了按时交货,她和丈夫两班倒,加班加点日夜赶工。结果在某一天夜里,馒头店里的线路老旧,引发火灾,设备、馒头、纸箱、现金全部家当付之一炬,家里人及时逃出,幸免于难。她告诉记者,大火足足烧了2个小时,直接损失达60余万元。突如其来的变故,并没有使夫妻二人退却,巨大的订单在身,来不及悲伤,夫妻二人又重新投入其中。街道妇联知道后,将情况反映给特产部门,凭借街道送去的3万元补助金以及从亲戚家借的钱,半个月的时间,她家的房子又重新盖了起来,年底前硬是完成了订单。“当时根本来不及去痛苦,当时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能失去对客户的诚信,我们用了30天的时间完成了之前客户的订单量。”她说。

带动周边妇女创业致富

随着互联网深入到市民的生活,从2014年开始,荆长艳就开始经常在微信上晒大馒头照片,发产品信息。微信好友越加越多,订单也纷至沓来。“现在我和我老公两个人微信好友已有一万多人了,顾客下单后,我们算好产品和运费,给顾客报价,然后装好货给他们发走,西藏、广州、港澳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她说,她还涉足了入驻淘宝、大众点评开微店等多种互联网销售渠道,通过网络将王哥庄大馒头卖到全国各地,小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大馒头蒸出好日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荆长艳开始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周边的妇女,为农闲时需要的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她们一起致富,现在,她的馒头房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其本人也被评为“崂山区巾帼创业能手”,她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妇女中间,为妇女们讲述“创业经”。

新闻推荐

70年,中国高铁里程达到3万公里 里程达到3万公里

70年沧桑巨变,有一种奇迹,叫“中国速度”。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访问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慨:“就感觉到快,有催人...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