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去万物互联来

青岛早报 2019-09-24 06:47 大字

从可抵万金的家书,到按字收费的电报,再到“拿起手机连上网,消费交流任由心”的新时代,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脉络中,通信业地位举足轻重。 70年来,从1G落后、2G追随、3G突破、4G同步,到如今5G赶超,中国通信业的飞跃式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宿管大爷站在楼下喊学生接电话的场景,如今只能出现在影视剧中,就连曾经风靡一时的“大哥大”,同样是“不做大哥好多年”。那么,在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青岛,70年来,通信业又是如何从“小径”变“通途”的呢?近日,记者走进青岛邮电博物馆,聆听青岛通信业的时代变迁。

从电报到固话

从1万门到百万门

周宁,61岁,青岛邮电博物馆行政总监,老一代“邮电人”。从1978年参加工作至今,工作岗位虽有调整,但她却始终奋斗在通信第一线。说起岛城通信业历史变迁,无论是从档案中获悉还是亲身经历,周宁显然极具发言权。

周宁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人们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是邮政寄递信件和电报,档案记载,1961年全市邮件总量达1500余万件,完全采用人工分拣,工作量巨大。1960年电报全年业务量达173万份,最高峰的1985年业务量达到1009万份。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话业务迅速崛起逐步替代了电报,电报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青岛虽然在1920年就开通了直达济南的长途电话干线,然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长途通信线路资源仍十分紧张。”据周宁介绍,到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的邮电事业进入了超常规发展阶段,1986年开通了当时国际先进的程控交换机,电话号码由5位升为6位,1993年又升至7位。 1995年青岛本机电话交换机容量突破100万门,与1978年的1万门相比较,100倍的增长只用了不到20年。 ”说起这段历史,周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永远都忘不了上世纪90年代初,每天上百人到我们这里排队安装电话的情景。 ”周宁说,在当时,青岛安装一部电话需要预交三五千元,而且交钱后往往还需要等上几个月才能上门安装,但即便如此,前来报名安装电话的人仍旧排起长队。

从固话到手机

从几万元到几百元

固话普及后,移动电话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据周宁介绍,随着传统固定电话难以满足人们对通信方式多样化的需求,无线寻呼便应运而生。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顺风耳”的无线寻呼机(BP机)风靡岛城,凭借体积小、经济灵便的特点受到市民的推崇。1986年12月,全省首家人工无线寻呼系统在青岛开通投入使用,当年发展用户129户。此后,无线寻呼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到1996年末,全市已有寻呼用户12.9万户,部分解决了人们对移动通信的急迫需求。

但是,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寻呼机只发展了二十几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通信业的新贵——移动电话。1992年青岛邮电投资400余万美元,与摩托罗拉公司签订了引进7500路交换设备的合同。当年11月30日开通900兆模拟移动系统,首批开通用户1200户。 1995年5月,GSM工程签约开工,10月份1.6万名市民就用上了数字移动电话。 “还记得当时的大哥大,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大哥大的费用要上万元,而更激动人心的是,当时有一个关于大哥大号码拍卖的事情,经过36轮交锋,908888这个号码被一家企业以11万元的高价拍下。 ”周宁笑道,这一度成为岛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看着传呼号码用大哥大回电话是当时的时尚。

回顾过往,曾经连来电显示都没有、售价却高达数万元的大哥大,如今已“不做大哥好多年”;再看当下,人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甚至很多人有多部手机,价格也已经低至几千元,甚至数百元。显而易见,通信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的神经。

从声音到影音

从拨号上网到光纤入楼

周宁表示,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诞生,数据业务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1994年互联网问世,同年青岛邮电局就开通了中国计算机互联网和青岛节点,开始为岛城用

◆上世纪80年代人工长途电话台话务员工作情景。▼1993年5月青岛首次移动电话号码拍卖现场。

▲早期的磁石电话机。

▲1994年邮电数据通信演示厅开门纳客。

新闻推荐

国少重返亚少 岛城两将立功

近日,2019亚洲足球少年锦标赛预选赛G组结束最后一轮争夺,中国U15国少队0:0战平印尼队,最终凭借净胜球优势,以小组第一身份晋级...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