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组一等奖 我的西韩,我的孩子……

半岛都市报 2019-09-19 03:20 大字

如今的西韩社区。(西韩社区供图)崂山区西韩小学杜淑梅

我女儿23岁,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没有离开过西韩,高考的时候,她说要出去上学,因为她还要回到这里。她说:“如果大学再不出去的话,我可能就没有机会出去看看了,因为我的根在这里!”女儿的地域情结源自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下面就是女儿自己聊的故事,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我的名字”

我叫恪韩。“恪守”的“恪”;韩愈、韩信、韩非子的“韩”。你可能会说,不就是个“姓”吗?非也!其实是个地方,就在我们青岛的崂山脚下,一个美丽、淳朴的小村庄——西韩。我的名字就源于崂山区中韩街道的西韩社区。

我爸爸是军人,妈妈是教师,据说结婚以后长期两地分居。妈妈说可能是分居的原因,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啊、盼啊,一盼就是四年。

后来,妈妈从吉林市来到了青岛崂山区的西韩小学。爸爸妈妈都说,我是“西韩”送给他们的贺礼。因为到西韩才两个月,我就来“报到”了!

当时,爸爸在舰艇上工作,最多一星期在家一天,有时候一个月不回家。人地生疏,再加上怀孕反应,妈妈说,感觉就像世界末日到了。低矮的小平房,臭气熏天的污水沟,妈妈每天都吐地昏天黑地,多亏学校老师和村里人给了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支持妈妈在困境中顽强地生活。

那时候,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妈妈就租房住在村里,每天上班的时候,老师们嘘寒问暖,照顾有加,下班回到家,左邻右舍一起关心。今天这个送蔬菜,明天那个送海鲜……经常是这些还没有吃完,那些又送来了,尽管妈妈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朴实的村民就是不听。有时候,不知是谁把东西放在大门口,敲两下门就走了,等妈妈出去连个人影都看不到。妈妈说,她经常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本应该是最灰暗的日子,现在却成了妈妈最幸福的回忆。在大家的关心和爸爸妈妈的期待中,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安营扎寨了七个多月,爸爸妈妈决定回吉林市生产,可能是我感觉到爸爸妈妈要带我离开西韩,于是,就迫不及待地要“出世”了。

那天,妈妈还在给学生上课,她正津津有味地讲着,我就给她发出了信号——“破水了”!就这样,我又生在了西韩。妈妈说我有西韩情结,西韩是我的的福地。所以给我取名“恪韩”,让我牢记自己的出生地——西韩,尊敬、热爱那里。记住那些善良、朴实的村民,记住这个平凡普通的村落给予我的温暖和关怀。

我出生那天又恰逢24节气中的小寒。“寒”“韩”同音,我的名字又有了一层含义——出生在冬季。

(二)“我的家”

我三岁,有点记事儿了,印象中我家有一个不大的院落,三面都是房屋,一面是围墙。我家邻居是做豆腐的,污水从他家流出,横陈在我家门前,缓慢地流入我家旁边的污水沟里,常年散发着“腐肉的臭味”。妈妈说我说的最清楚的一句话是“凑喜了!”“凑喜了!”

我的这个家,是我出生的时候租住的西韩居民的房子,一住三年是因为舍不得左邻右舍和房东,他们一直给我们一家如亲人般的照顾。记忆中有三间平房,有一间房东自己留着应急用,用一把铁锁锁着。我家住在最西侧的两间,外面是马路。妈妈说那是当时西韩最好的房子。

我出生正值隆冬,爸爸妈妈把我从医院带回家,家里就像冰窖一样,妈妈用被子裹着我,开了电暖器依然瑟瑟发抖。房东阿姨非常心疼我,打开了锁的那间房,里面有一面大炕,爸爸在灶台里使劲填柴和煤,把炕烧得热热的,我和妈妈才平安地度过了一个月。然后我就一直住在房东家的炕上。

夏天到了,我开始咿呀学语,不会表达,只会“哈哈”“哼哼”,电扇24小时拼命地吹,依然满头长痱子。妈妈说,我的脑袋就像小猪头一样,长满红红的“小米粒”。每天伴着“哈哈~哼哼~嗡嗡”的协奏,妈妈欲哭无泪,直至麻木……妈妈说,那时候没有空调的概念,房东家里也没有,大家好像都没有。

年复一年,一直到三岁,痱子都陪伴我过夏天,痱子粉、花露水成了我的化妆品。

房东阿姨经常过来看我,看着我遭罪,她也心疼。印象中,阿姨黑黑的、瘦瘦的,我时常叫她奶奶,妈妈总是纠正“阿姨”,我总是楞楞的,那么多皱纹不应该是奶奶吗?

2005年之前,我家一直都是灰突突的瓦房,灰突突的墙面,灰突突的棚,还有一个经常光顾的“灰突突的阿姨”。她一到我家就和妈妈没完没了地聊。后来,我家搬走了,因为西韩要整村改造。

再后来,西韩的平房全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楼房,红瓦、绿树、蓝天,再也不见“灰突突”了。

这次,我家在西韩买了楼房,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空调成了家里不可或缺的“摆设”,我再也没有起痱子。

“房东阿姨”还是经常光顾我家,跟妈妈交流得越来越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阿姨变白了,不再是灰突突的。岁月的变迁不仅没有给她增加皱纹,反倒抚平了皱纹。眼睛也有神了,身上的衣服光鲜亮丽,好像还是牌子,我就是从她身上认识的“香奈儿”“古驰”“巴宝莉”……我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阿姨逆生长?”

妈妈说:“可能是日子好了,生活滋润的。”当时我很不解,生活是什么化妆品啊?

妈妈说:“你看看咱家的变化,家就是生活!你的小猪头不见了?为什么?是天不热了吗?”

“当然不是了!天越来越热!”

“都是生活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家是载体。”

(三)“我的学校”

我五岁,为了方便,跟妈妈走进了学校,开始了我的学生生涯。我人生的启蒙学校——青岛市崂山区西韩小学,坐落于海尔工业园旁,张村河畔。

上学第一天,妈妈给我拍了一张照片,寄给了远在松花江畔的大姨,大姨感慨:“好美的学校啊!”是啊,我们学校以优雅恬静的美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

每天清晨,沐浴着晨曦朝霞,伴着“你问我是谁,西韩小宝贝……”欢快悠扬的乐曲,一群群洋溢着幸福笑脸的孩子融入校园,35个班,1500多名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丰盈了西韩沉寂的清晨,在张村河畔流泻,穿越林间楼隙飘向远方。

置身其中,浓郁的传统文化,鲜明的时代气息,美与爱相得益彰,心与心紧密相连,阳光下的西韩小学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初来者会情不自禁地吟咏“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久处者会忍不住的慨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现在的西韩小学以美的外观,实的内涵,新的理念,爱的情感跨入了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青岛市现代化学校的行列,让人叹为观止。

妈妈说,原来的学校可不是这样,她第一次看到西韩小学是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那道残破的铁门上面的四个锈迹斑斑的大字——西韩小学。铁门常年合不拢只能用铁丝缠着,有等于无。一座破旧的四合院,几间四季透风的教室到处都是黑乎乎的。房上没有吊顶,抬头就能看见用树枝覆盖的房顶。一条长凳坐两个学生,两人的速度和节奏必须惊人的一致,没有办法,只要稍一活动,桌椅同时摇晃,要想不动都无法控制。妈妈说,更无奈的是一到下雨天,操场就变成了河,停课排水是经常发生的事。

冬天最惨,西北风一吹,所有学生都如小老头一般,双手插在袖口里,驼着背、弓着腰,尽是萎靡不振的样子。即使每天早晨都有学生早早到学校生炉子,呼出的气息依然如烟似雾地漂浮在嘴边。常常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手被冻伤,形成冻疮。

那时候,学校唯一值得炫耀的是教室前面的一棵银杏树,据说村里年龄最长的老人都说不清这棵树是什么时候栽下的。学生对树的喜爱远远胜过教室。因为有树叶可玩,有树干可玩,有树下的小虫子可玩……那棵树,树下的阴就是学生的乐园。

峰回路转二十年,西韩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有了大姨感叹“好美”的教学楼,在一片菜畦矮房中间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

接着,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接踵而至,各种功能教室一应俱全。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电子阅览室、数字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同步课堂、空中课堂……如今的西韩小学不仅实现了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运行,甚至可以“与世界接轨”。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与贵州、上海、北京的学校同步上课、同步听课、同步交流……就像人们常说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学生可玩的、可用的设备、器械更是琳琅满目,学生随时可以自主选择。绿茵足球场地、塑胶跑道、风雨操场为学生强身健体提供了最佳场所和最优质的资源。学生每天都玩得热火朝天,动得大汗淋漓。可是,只要铃声一响,整个操场又整齐划一地形成队列,有序出入。资源的丰厚满足学生的需要,一切都变得和谐美丽。

西韩小学不再籍籍无名了,2018年夏天,西韩小学篮球队在山东省中小学篮球比赛中一举获得了冠军。与篮球比翼齐飞还有学校的艺术,合唱、舞蹈、朗诵等在青岛市艺术节比赛中双双获得一等奖。

时光如梭,20余载春秋冬夏,西韩小学就像一只浴火的凤凰,披着一片璀璨的霞光,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翩舞翱翔。

新闻推荐

话剧《平凡的世界》在西海岸新区上演

□记者张忠德通讯员李杰报道本报青岛讯9月14日,作为2019青岛西海岸新区戏剧季的经典大戏,根据路遥同名小...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