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一情人走好!

半岛都市报 2019-09-13 00:48 大字

鲁海先生属猴,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照片。(2005年任锡海摄)半岛记者黄靖斐

他被人们称为青岛“文史活字典”、“搜索引擎”、“百科全书”……但他最爱的却是“青岛第一情人”这一称号。他是青岛城市历史的见证者,他的人生为这座百年历史的城市做着确实的注脚。9月12日,记者获悉,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于9月10日去世,享年87岁,9月12日上午9时,鲁海逝世告别仪式在青岛殡仪馆举行。9月12日,与鲁海相识几十年的同事、好友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追忆这位老先生和青岛历史文化的情缘。

和蔼智者:

学者型馆长思想纯粹

鲁海1956年进入青岛市图书馆工作,曾在外借部、科技服务部、参考咨询部、辅导部、采编部等多个部门工作,并于1984年9月至1989年10月任青岛市图书馆馆长,此后担任青岛市图书馆名誉馆长。在市图书馆馆长于婧的记忆中,“他是一位学者型的馆长,思想非常纯粹,他喜欢看书、爱学习的人,对人情世故不是特别热衷。”鲁海曾经是于婧的“部门主任”,“当时我们是研究辅导部,大概是1981年左右,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于婧回忆,“我们当时很年轻,他经常给我们带点小零食,每天都乐呵呵的。”

担任青岛市图书馆馆长后,鲁海为青岛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重视图书馆专业教育,主持成立了青岛市图书馆学会,创办了青岛市图书馆业余专科学校,开展图书馆专业教育,大力挖掘图书馆内在功能,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在馆外设立图书服务流动点,开展图书流动服务,制定并实施了一大批图书馆规范化管理制度。

功不可没:

发掘和保护文化名人故居

在青岛文化界,“鲁海”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是青岛文化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图书馆学家,也是青岛早期文学创作的参与者。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青岛的鲁海先生,见证了青岛城市的历史发展,并毕生致力于青岛历史文化的研究,著述等身。

青岛出版社总编辑刘咏和鲁海1996年相识,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咏回忆,“那时候我们要出版《青岛旅游丛书》,之前青岛旅游综合资料和文献都特别少,也不成系统,就邀请了一些作者来写,鲁海先生就是重要的作者之一,他当时写了《青岛名人游踪》,已经非常知名了。”

后来鲁海又相继出版了《青岛老楼故事》《青岛老街故事》《作家与青岛》《电影与青岛》等书,社会反响很大,“很多市民居住的房子,都不知道原来这曾是名人住过的地方。还有很多名家后人,也和鲁老联系,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为了求证康有为故居,鲁海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与康有为的女婿来回通了几十封信。他还全程参与名人故居挂牌保护论证工作,在他的多年努力下,康有为、老舍、沈从文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故居得以被发掘和保护。

在刘咏看来,鲁海是青岛百年城市的“亲历者”和记录者,青岛早期文学的参与者,“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发表文章,可以说是标准的‘城市文化老人’。因为早期时局变化,青岛这座城市的很多记忆点也随之而去。”刘咏透露,鲁海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态度非常诚恳,“他热心接待来访的探究城市文化的各方朋友、记者,他的家里就像一个文化客厅。何其有幸,青岛有鲁老,让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风云跌宕的历史。”

态度严谨:

背着小包去拜访名家后人

曾任《青岛文学》编审的赵夫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鲁海对青岛文化史的研究,是“广义”的,“他的研究内容属于城市通史,包括市政、建设、民俗、文学、艺术、经济和政治等,各行各业都有所涉及。他不仅是青岛城史的亲历者,也是挖掘者和表述者。他发表文章3000余篇,著述40余部,可谓著作等身,是青岛文史研究的开拓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

赵夫青回忆,“上世纪80年代之前,青岛的文史研究相当落后,没有专门的文史研究机构和队伍。鲁海先生敏锐地感到文化的春天就要来了,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地给20到40年代曾在青岛居住和工作的20余位作家或家属写信,后来直接背着小包带着小本去北京、上海等地登门拜访,了解他们当年在青岛的创作与生活情况,成为探访和研究青岛文史的第一人。”

赵夫青说,“鲁海先生并不是以研究青岛文史起家的。上世纪40年代他是诗人、作家,14岁就开始在全国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和评论,后在青岛市图书馆当馆长,因工作需要,开始关注本土文史。为了了解那个时期青岛文学的第一手资料,鲁海先生先后采访了30多位曾在青岛生活和工作的作家,其中有沈从文、萧军、臧克家、卞之琳、贾植芳、吴伯萧、艾芜、于黑丁、蹇先艾、曹禺、陈伯吹、乔天华、汪静之……还通过通信等多种方式访问到名流的家人,如康有为的女儿康侗环,王度庐的夫人李丹荃、许地山的夫人周俟松、田汉的儿子田申、郑振铎的儿子郑尔康、孟超的女儿孟灼、李白凤的妻子朱樱等。他与这些作家及其家人的来往信函成为研究青岛文史的基础性资料,有的书信已收入到所访作家的文集,比如沈从文的《小忆青岛》等。

赵夫青是《青岛百科全书》《青岛事典》和《青岛自述文学史》的总纂、《青岛四十年代诗选》的主编之一,“鲁海先生之于我,我的受益是很大的。在编纂《青岛百科全书》时,我请他来当历史分卷主编,做历史方面的考证和修订。在编《青岛四十年代诗选》时,他为我提供了大量一手咨讯,包括历史文献、图片、著作、手稿、信件、线索等。”赵夫青认为,“在当年文化资源十分贫乏时期,鲁海先生无私提供的他挖掘并梳理的青岛文化史料相当宝贵。他就像青岛文史研究的根服务器,后人后来的许多文史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向内深掘向外辐射,我等后辈获益颇多。”

不负约定:

《青岛四十年代文学》即将出版

赵夫青主编《青岛自述文学史》历时近十年,就文学史的写作与鲁海的往来邮件有万余字,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他都随时解答赵夫青提出的问题,“我经常凌晨两三点给他发邮件以备忘,请他第二天回复,结果他往往很快就回复了。我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年龄大了,觉少。”后来赵夫青去拜访鲁海时,“他儿子鲁勇告诉我,他每天都在等我的电话和邮件,经常等到凌晨四五点也不睡觉,谁管他也不听,就说‘我要等赵夫青的电话,他会有事问我’。我不说再见,他就一直等待,这样的等待已经延续一年多了,这让我特别愧疚。从那时起我就跟他约定,我们所有的联系在午夜12点之前完成,12点后必须睡觉,不要再等我电话和邮件了。”

《青岛四十年代诗选》去年出版,作为主编之一的赵夫青,负责编选下卷,鲁海先生给他提供了大量青岛诗歌界历史信息和线索。“他今年又完成一部《青岛四十年代文学》,由我协助编辑,十月份就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可是他看不见了……”说到这里,赵夫青已眼含泪水了。赵夫青最后说,“就这部书,我答应他合编后卷,以后一定会补上。”

记者手记:

据鲁海家人透露,老人生前特意嘱咐“一切从简”,“不要叨扰太多的人,也不要搞大规模的追悼活动”。但还是有不少岛城市民闻讯赶来。

鲁海老人的孙子鲁继勇告诉记者,“2017年8月6日,爷爷因突发心梗脑栓,经医院抢救,恢复健康。但身体右侧仍有恙,但头脑清晰。”从那以后,老人基本上不能出门,每天的活动空间就是从卧室到客厅,再从客厅到卧室。但他仍然忙于接待访者,与喜好青岛历史的朋友在一起研讨。虽然量小,但不时仍有文章见诸媒体,仍在辛勤地查找资料,核实事实。“青岛漫画协会原会长耿浩曾书赠一幅‘青岛第一情人’,他非常高兴!经常和朋友说‘我就是要把这份情人关护好!’”

新闻推荐

最美时刻一批岛城名师获殊荣

9月3日上午,全市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在青岛市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30名“青岛市最美教师”、30名“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