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因为老师有魅力的一言一行,学生立下了将来做老师的志愿。再次回到校园,和昔日的老师成为同事,一起将学校的精神传承。因为家长的耳濡目染,孩子从小就树立了做老师的理想,又机缘巧合,和亲人在校园里相遇……教师节,记者采访了两组特殊的老师,他们身上的故事形象地演绎了那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师生三代“礼贤”续缘
2018年,青岛九中的校园里来了一位新老师刘文晓。虽然是新老师,但他对九中并不陌生。2014年从九中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成为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到母校教语文,带高一,他终于可以像当年自己的老师刘涛一样,自豪地说“我就是九中培养的人”。
“刘涛老师是我的信息技术老师,他的课特别有趣,刚从初中升上来,他一下就用博学吸引了我们。”刘文晓说,刘涛老师经常在课上拓展知识,经常跟他们讲,“我就是九中培养的人”。他讲自己在老九中上学时候的故事,讲学校里走出的大师。因为对信息技术的热爱,刘涛跟着老师一起参加了2012年头脑奥赛。老师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像老师那样,一定很酷。所以大学我选了师范。”
刘涛老师1999年从九中毕业,在山东师范大学学信息技术专业,毕业后回到母校。在刘涛上学的时候,九中还在老校区,“我印象最深的是体育老师尹德泉,男孩一上课就去抱着篮球玩,老师会严肃地把我们叫回来,陪我们一起做准备活动。我有个同学就是在他的训练下,获得了乒乓球比赛山东省第二名,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课下,尹德泉经常和学生们讲述自己在九中上学时的情境,说“礼贤大花坛”的盛景。
尹德泉1984年到九中担任体育老师,这之前,他在青岛九中上了三年的初中和两年高中。“那时候中学是五年制,九中还有鲁迅礼堂,操场很小。”回忆从前的校园,尹德泉感慨,自己再有两年就要退休了,看着一代代学生成长为老师,心里很是欣慰。
一家四代都是“尚德人”
在上海路小学,宋渊和堂妹宋沛在校园里遇上了,“咱姑刚下课,回去了。”两兄妹说的是小姑宋晓萍。因为学校教师人手紧张,已经62岁的她退休后被学校外聘回来代数学课,老人治学严谨的态度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在宋渊家,四代人都和上海路小学有着不解之缘。奶奶、姑姑、他和堂妹在学校教书,家里第四代在这里上学。而他的家里,四代出了8个老师。
上海路小学始建于1920年,原名“胶澳商埠中华基督教私立尚德小学校”,上世纪四十年代,宋渊的奶奶丁佩文从私塾毕业,到了尚德小学校教书。宋渊住在德平路7号大院,和学校一条马路之隔。从小被奶奶带大的他记得,大院里许多人都叫奶奶老师。“那时候不分科目,奶奶是全科老师,什么都教。”1978年,宋渊的小姑顶替奶奶到上海路小学教数学。这之前,宋渊的另一个姑姑也做了老师,嫁给了老师,而他的叔叔毕业后依旧选择当老师。在学校,小姑宋晓萍认识了宋渊的姑父。“我姑父是体育老师,刚结婚没有房子,两个人就住在学校。”
2002年,宋渊的堂妹宋沛毕业后来到上海路小学当数学老师,2015年,宋渊从上海支路小学调到上海路小学。“我和堂妹都是上海路的学生,教我们的老师已经离开了,但这个校园我太熟悉了,我上学的时候,校园里还有一个教堂改建的礼堂,现在的教学楼正在建设……”说起校园,宋渊有许多故事。教美术课,带动漫社团,还任总务处副主任管理食堂,在这个他成长起来的地方,宋渊干得格外有动力。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赵黎
新闻推荐
本报9月10日讯10日,青岛交运温馨巴士“馨连心”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出行、从自身做起”公益活动,倡导市民“礼让斑马线、...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