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班会,连续30年未间断 青岛理工“永不散场的班级”好班风惠及下一代
“花花,你们开学了吧?”
“还没有,9月15日开学,我们7月20日放的假。”
“该给你转钱了,微信还是支付宝方便呀?”
“微信就行,谢谢田砾阿姨!”
“不用谢我,这是我们全班叔叔阿姨们的一点心意”……
随着这段简短朴素的似母女间的对话,一万元的转账完成。这段对话发生在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田砾教授和其一位早年因病离世同学的女儿之间,对话背后代表的是一个“永不散场的班级”——青岛理工大学土木系1990级(1)班。记者了解到,毕业25年来,该班仍在原班主任的带领下每年召开两到三次“班会”,优良的班风从班主任到学生再到学生的学生或孩子,已经延续至第三代。9月5日,在全国大中小学新学期伊始和全国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了这个班级群,感受其班级教育的传承。9月10日,本报关于该班的报道被“学习强国”转载。
30年来他们年年开班会
“很幸运,我成为你们的班主任,你们成为我的学生,从此,我将陪你们走过大学、甚至一生。”时间已经过去30年,在今年8月底召开的一次班会上,青岛理工大学土木系1990级(1)班年近半百的同学们仍能清晰道出当年班主任老师王菁华在第一次班会上的开场白。
“30年来我们的班会从未断过,跟班主任老师及同学们短暂重逢,聊聊上半年或下半年的工作、家庭和身体状况等,一来可以净化一下心灵,二来能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指导下调整状态。我们的班会不设具体流程,在寒暄中很自然地切入,内容很实,你一句我一句,那感觉就像春节回到了老家,守着老人和亲友聊家常,每次都觉得时间过得飞快,结束时意犹未尽。”该班的生活委员邵正坤说,其中对于“花花”的资助便是该次班会议题之一。
同学情跨越数千里
“花花”的妈妈叫刘咏梅,来自四川,是青岛理工大学土木系1990级(1)班的一员,1994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
“虽然毕业后咏梅离我们较远,但我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一直保持着亲密状态。记得毕业15周年前我们准备将班会扩大化,但得知咏梅身体不好,于是我们将这个班庆提前了一年举行,给她人生的最后阶段留存了来自大学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温馨与幸福。”该班的团支书田砾说。
2008年汶川大地震刚发生不久,身在四川的刘咏梅便接到了来自大学班主任老师王菁华的电话。“一接通,她就失声哭了,我说没事儿就好,没事儿就好。”王菁华告诉记者,放下电话,他立刻致电其他几名在汶川一带工作的学生,“平安”的信息一一反馈回来,他才放下心,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当天在汶川一带居住或工作的刘咏梅等同学还接到了来自班里其他同学的关切电话。刘咏梅去世后,她的女儿“花花”便接过了这份同学情,一直被关爱环绕。
班级理念惠及下一代
“延续”是青岛理工大学土木系1990级(1)班的班级理念之一。
毕业于该班的团支书田砾现任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去年7月,田砾教授的一个班毕业20年聚会,全班32人,她能一一说出学生的姓名和来自哪个省市。“1990年我考进青岛理工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主任第二天就能见人道名,我只是学习了他,让自己的学生懂得老师一直在关心着他们。”田砾说。
今年暑假期间,青岛理工大学土木系1990级(1)班举行了一次特别的聚会,全班同学携妻带子,相聚长白山,将班级文化、同学情延续至孩子辈。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杨海涛
新闻推荐
10日上午,青岛市公安局在青岛消防培训基地举行全市公安机关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维稳攻坚决战誓师大会暨全警实战大练...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