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八旬伉俪双双捐赠遗体

大众日报 2019-09-04 09:49 大字

□本报记者张晓帆宋弢

本报实习生吕惠刘凌青

这是一对不平凡的党员夫妻:6月24日,88岁的青岛市供销合作社离休干部王玮珉逝世,按照其生前的意愿,他的遗体被捐赠给青岛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而6年前的7月13日,他的妻子蔡喜瑛去世时也将遗体捐赠给医学事业——离休老干部身后双双捐赠遗体,这在青岛市是首次。

两位老干部捐赠遗体的背后,源于女儿王少苇的无偿献血。1982年王少苇在生产时大出血,由于通讯不方便,身边也没有家人陪伴,原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护士长亲自签字,王少苇才得以保住性命。出院后,蔡喜瑛一家人一直希望能够回报社会。

20世纪90年代青岛市开展献血活动,王少苇成为青岛市第一批参与无偿献血的志愿者,虽然贫血,但她累计献血量达到6000多毫升。在一次献血期间,王少苇收到了三份中国红十字会发布的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的宣传单,并成为全家第一个签署捐献遗体申请表的成员,蔡喜瑛的外孙女也填写了另外一份。

当蔡喜瑛知道还有捐赠遗体的表格时,她坚持要填写第三份,“我死了也要为共产党作最后一次贡献。”但是由于性格保守的王玮珉坚决反对遗体解剖,没有他的签字,蔡喜瑛的第三份表格一直无法通过申请,捐献愿望自此就一直埋在心底。直至2013年7月13日,经过王玮珉同意,85岁的蔡喜瑛的终生夙愿得以实现,蔡喜瑛的遗体被捐赠给中国红十字会。蔡喜瑛捐赠遗体之后,名字被镌刻在了福宁园奉献林的纪念碑上,以表彰她对社会、对医学事业的奉献。

一度反对捐赠遗体的王玮珉被妻子的觉悟和信念深深打动。有一次,王玮珉在和外孙女聊天时无意提到捐献遗体的事情,一口答应要在去世时捐献自己的遗体,“作为最后一笔‘党费’,用于医学研究,为医学科学贡献自己最后一点力,也算是为党和国家做最后一点事。”今年6月24日,王少苇按照父亲的遗愿,将父亲的遗体捐赠给青岛大学医学院。现在,王玮珉的纪念碑也正在制作中。不久之后,他的名字将与妻子会合,一起在福宁园中留下浪漫而有意义的纪念。

“回报社会,是我们家的传统。”王少苇说,两位老人临终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医学作最后一次贡献。

据悉,王玮珉和蔡喜瑛两人小时候就相识,1946年参加工作后又是对桌,后来经过上级牵线两人成为夫妻。王少苇回忆,母亲蔡喜瑛性格积极乐观,喜欢和人打交道,对待工作一心一意,平时发挥余热主动到街道上巡逻,百姓有事情都喜欢向她求助,逢年过节家里也都是拜访她的亲友。父亲王玮珉懂得体贴他人,汶川大地震期间还主动捐献特殊党费。

这对八旬伉俪相濡以沫五十载,生前热心公益,备受大家尊敬。

新闻推荐

为企业快捷进驻保驾护航 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政务服务中心启用

□记者薄克国通讯员胡全福报道◤9月2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政务服务中心挂牌,企业办...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