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特集团薛元广—— 21年磨一剑,用执着坚守诠释“工匠精神”

半岛都市报 2019-09-04 02:42 大字

半岛记者葛梦杰

“我没有多大的天赋,能有现在的成就完全是因为这么多年一点点地钻研和积累,不管是谁,要是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都会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今年49岁的薛元广是青特集团的一名技术工,从1998年参加工作到现在的21年里,他凭借着那股子天生的韧劲儿,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为厂里的技术尖子。他经手的冲压模具,可使桥壳使用寿命翻了近4倍。

在他与同事的共同坚守下,传承青岛制造基因的青特桥壳成为蜚声国际的中国品牌,青特集团也获得戴姆勒在大中华区最佳新供应商称号。如今,薛元广负责的是特种汽车驱动桥桥壳的整个生产流程,他带的生产团队获得德国戴姆勒公司点赞,桥壳年生产订单高达5万支。“即便是再小的小配件,也必须要做到精益求精、认真负责,这是我工作中所坚守的初心。”

超越自我,他从“门外汉”变身尖子生

1998年,薛元广应聘到了青特集团,那年他28岁。对于一个技术工来说,这个年纪却不年轻。刚开始薛元广完全没有经验,只能从最初开始学,在生产线上干点最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了能够尽快跟上进度,薛广元认了个比自己年纪小的工人为师傅,从零开始学手艺。“和我一起进厂的工人,大都是技校刚毕业的学生,年轻又有冲劲,还有技术功底,压力也非常大,但是我认定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正是凭借着这股子迎难而上的韧劲儿,薛广元成为进步最快的一个,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独立上机床加工配件。他肯学、肯干、能吃苦、肯钻研,逐渐成为厂里的技术尖子,从车工、焊工,到数控机床的操作工,生产车桥的32道工艺,样样精通,甚至一个配件的好坏,他只要一眼就能看出来。

2004年,青特集团成为戴姆勒在中国的供应商,而表现优秀的薛元广成为了戴姆勒生产线上一员。作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品牌,戴姆勒的质量要求相当苛刻,青特桥壳经过疲劳测试,使用寿命仅有35万次,远达不到德方标准。“国内生产的桥壳技术与国外相差太大了,经验不足以拿来借鉴。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摸索。”

在不断的摸索中,薛元广了解到,生产中对冲压模具的把握是影响桥壳使用寿命的关键。但模具中的各个R角和圆滑过渡区是仪器检测不到的,哪怕出现2mm的瑕疵,都可能会导致汽车行驶时桥壳的整体断裂,车毁人亡。薛元广只能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一点点人工修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戴姆勒生产线冲压的模具,使桥壳的使用寿命增加到70多万次,甚至是120万次。现在,众力戴姆勒生线上的工艺理念、流程标准的制定有80%是“薛元广样本”。“那时候为了能够把误差减到最小,我和同事不停地试验,每天待在工厂里,累了就在一边稍微眯一会儿继续起来研究,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只要能做出成绩,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精益求精,在工作中坚守初心

虽然现在薛广元是青特集团桥壳生产首屈一指的技术骨干,管理生产线上150多个员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自傲。他始终坚持精益求精,在工作中坚守着自己的初心,而他这样谦虚谨慎的态度,也备受员工们尊敬。

2017年一天夜里11点半,值班人员在工作群里报备,车间里有积水,经检查后是清洗机的水阀忘关了,并且当场处理完毕。但是薛元广依旧不放心,立刻从家里赶到车间,重新排查了一遍。薛广元的同事徐强告诉记者:“不管多晚,与产品质量、生产进度和生产安全有关的大事小情,薛主任都会亲自过问,分析原因,后期如何避免,这股认真劲儿让我们打心眼儿里佩服。”

在同事们眼中,薛广元在生活中非常和善,但是一面对工作,便非常严格。有时工人们非常满意地完成工作等待薛广元检查,他总能找出不合适的地方。但是大家都对他非常信服。“桥壳外面些微的凹凸不平都能导致气孔出现,这对产品是致命的,抗疲劳的效率下降,轻则断桥,重则车毁人亡。”

“技术是不断更新的,所以这也要求我们不断地调整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二十多年来,他每天保持记工作日记的习惯。“过去的工匠全凭经验做事,新时代的工匠不仅要懂技术,还要讲科学,学会利用大数据分析。而我也将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薛元广。

新闻推荐

踏上返校路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内人头攒动,学生们都拖着行李踏上返程,开始新学期的精彩生活。“票早就买好了,临近...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