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乘上自贸“东风”,2023年“小目标”划定 项目将超100家,产值破1500亿
先进制造业规模将快速扩张
半岛记者王媛
近年来,青岛以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船舶海工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速崛起,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6.8%,工业占全市国民经济比重为37%左右;规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8%,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49.0%;全市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8%,占销售产值比重15.8%。
眼下,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已挂牌,借此“东风”,青岛先进制造业规模将快速扩张,创新能力将显著提升,高端产业集聚程度提高,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协同创新格局逐步形成。2023年,青岛片区先进制造项目将超100家,产值突破1500亿元。
通过推行商事制度改革、“极简审批”等改善营商环境的措施,会使自贸试验区内注册成立公司极为简便;同时,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外商投资保护机制等制度的落实,也会对外资企业产生强大吸引力,省内其他地市的企业也将积极来自贸试验区设立子公司抢占政策先行的高地,可以有效地补全、拉长青岛片区乃至全市的产业链条,扩大制造业规模。
初步预测,未来三年可带动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等7个重点产业新增工业产值2500亿元。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优化外籍及港澳台人才发展环境、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等政策,将使自贸试验区内法治环境更加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有力,可以解除高科技企业、高端团队和人才在此发展的后顾之忧,企业创新升级也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企业将联合金融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产业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效益将不断提高,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热情将更加高涨,片区创新能力和水平势必日益提升,助推先进制造业更好更快发展。
预计未来三年,青岛可新增3~4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
第三方检验检测结果采信和机构互认、通关便利化以及创新“两头在外”业态的保税监管模式等提升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和制度,可以极大地刺激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产品、技术、设备等进出口贸易的积极性。而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区域合作交流便利化等措施,可以带动更多依赖国际市场的相关制造业产业发展,加快高端产品研发,打造国际化品牌,提升企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自贸试验区建设,有助于制造业规避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为制造业提供市场化的交易场所,公司进出口业务和境外融资将更加便利。
一批国内外先进制造业企业将到自贸试验区投资落户,将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等高端产业链条,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端产业基地。同时,国内外的行业领军企业落户自贸试验区,必将产生溢出效应,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带动本市其他区域产业的集聚发展。
通过青岛片区建设,将充分发挥青岛片区内海尔、正大药业、华大基因等大企业平台拉动作用,鼓励开放共享创新资源,通过配套产业需求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进片区产业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并通过各类平台集聚共享高端创新人才,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向产业链高端迈进,逐步打造大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局面。
通过青岛片区建设,将推进主导产业与上下游延伸产业相结合,加强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生产技术先进的主导产业与增长率高的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引导专业分工和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产业集群。
2023年先进制造项目过百
目前,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内,拥有通用五菱、海尔中央空调、正大制药、海尔滚筒洗衣机等重点先进制造业企业30余家,2018年实现规上产值逾500亿元。
下一步,应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突出片区特色,注重政策系统集成、城市功能的有机更新和资源的优化提升,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扩大先进制造和服务业领域开放,聚焦技术溢出和带动能力强的高端产业和关键环节,坚持“蓝色、高端、新兴、低碳”的产业发展定位,瞄准“产业链高端、产品链高质、价值链高效”的转型升级方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形成智能装备、集成电路和芯片、液晶面板、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多个新兴产业集群。争取到2023年,青岛片区集聚先进制造项目100家以上,产值突破1500亿元。
智能制造产业崛起,2023年产值超700亿元。
依托海尔、西门子、明匠制造等国内外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和天河智造青岛研究院等重点院所,吸引国外创新要素和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为重点,创建智能制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省内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中心、人工智能特色装备中心、半导体研发生产中心、家电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等创新支撑平台,落户一批工业4.0规模定制项目,推进高端数控机床、先进成型装备及成组工艺生产线、智能机器人等项目,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支撑的产业集聚区。
力争到2023年,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超过700亿元,形成国内知名的专业化智能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赶超,建成重要生产基地
加快上汽新能源汽车乘用化改造和整车生产能力提升,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乘用车为核心、新能源客车与专用车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带动配套零部件产业高端化发展。
瞄准动力电池、储能技术和新材料等新技术,扶持力神新能源电池和铝锂子电池、青岛蓝科途电池隔膜、膜材料的生产研发,形成动能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加快引进新能源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生产项目。
力争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逐步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集成电路和芯片产业初具规模,2023年形成完整产业链
推进芯恩、安润封测、亨芯半导体、中微创芯项目扩大产能规模,尽快完成8英寸、12英寸芯片生产线和光掩模版生产线布局,扩大12寸芯片生产线产能。
瞄准国际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下一代先进工艺、大尺寸晶圆生产线,推动制造迈向高端。大力发展特色制造工艺,提升功率器件、模拟、数模混合、MCU等芯片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以制造工艺能力提高带动设计水平提升。
围绕海工装备、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重点领域,满足高功率、高频率、高效率等特殊应用需求。
力争到2023年,集成电路和芯片产业产值规模达到50亿元,形成从设计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液晶面板产业力争突破,2023年出货量全省第一
加快推进上达电子柔性显示芯片基板、OLED智能高端装备制造设备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引进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等知名高世代显示面板生产商,做强面板产业。
培育引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车载显示终端等终端整机骨干企业,以龙头整机带动面板、材料、器件的加速聚集,实现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23年,液晶面板产业产值超过50亿元,按面积计算出货量达到省内第一。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加快扩张,2023年产业规模超120亿元
依托华大基因,率先在全国城市范围内实现对基因相关的出生缺陷和肿瘤的有效控制,逐步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研究院;依托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大力开发抗肿瘤、降压、降糖、降脂等系列海洋药物,加快建设生物技术药物发现、评价、检测、安全监测等公共技术平台,推动药物生产技术标准国际互认。
依托佳康医用器材(青岛)有限公司、利康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开发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中高端产品,研发新型医用生物材料、表面活性材料、高分子材料,推进高端现代伤口护理、手术室防护、隔离产品等高风险项目产品的研发。力争到2023年,产业总体规模超过120亿元。
仪器仪表产业抢占高端,建成国内知名产业基地
依托中电科高端仪器仪表科技园,加强高端重大科学仪器和通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研制,聚焦微波毫米波、光电、通信、基础测量,开发应用于卫星、通信、导航、雷达、科研、教育等方向的技术产品。建设青岛仪器仪表产业研究院,争取引进艾默生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力争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高端仪器仪表产业基地。
推进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建设,重大装备、通信与电子设备、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制生产,构建一批国内一流的中试线、生产线、装配线和机加工中心,形成国内电子领域完整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及试验能力体系。力争到2023年,产业总体规模超过80亿元。
新闻推荐
开学前家长先听“第一课” 青岛市百万家长今天走进校园 家校协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本报8月30日讯为推动全市家校共育工作“提档升级”,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8月31日,百万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教育理念,学习家...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