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受阅 一生荣光 曾经参加开国大典阅兵,86岁的杨玉增感慨70年来家国巨变
在部队时获得的奖状,杨玉增一直细心保存。文/半岛记者肖玲玲图/半岛记者毛梓权
“1949年,我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式……”那是杨玉增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1950年,幸运的他再次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阅兵式,“第一次是陆军步兵方阵,第二次是汽车机械方队。”回忆起当年,86岁的杨玉增激动之情仍溢于言表,他说,那时候,我们的汽车都不是国产的,甚至不是新车,飞机、大炮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装备非常落后。如今,每次国庆阅兵,他都会在电视前收看直播,看着那些先进的新武器、新装备,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强,“心里特别高兴,看见我们拥有强大的军队,保卫我们的祖国,保卫我们的人民,特别自豪!”
少年卫国,两度参军抗战
8月27日,记者来到市北区杨玉增的家中,听他讲述自己的革命故事及两次参加阅兵的难忘经历。
今年86周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提起当年的事来,思路非常清晰。杨玉增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农村家庭。1945年,当时才13岁的杨玉增还在学校念书,“我的家乡是解放区,那时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对八路军非常崇敬,我们村也有不少人投身军队、保家卫国。”也正是这些人,一直牵动着杨玉增心里的参军念想,尤其是看到来学校演讲的八路军战士们后,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年少的杨玉增向家人倾诉了自己想要参军的想法,不出意外的,被母亲一口回绝。“最后还是由我的父亲出面才搞定的。”直到现在,他还记得父亲的话——我们家有四个孩子,走了一个还有仨,年轻人保家卫国是大义,我们应当支持!就这样,13岁的杨玉增如愿来到了县大队,成了一名少年护理员。
1945年,日寇早已是强弩之末,杨玉增参军三个月后,日军便兵败投降。杨玉增也被一纸复员证送离了心爱的部队。时间转眼来到1947年,解放战争越来越激烈,杨玉增毅然决然地再度投身部队,来到了当时的华北野战军二中队六旅,做的仍是自己的老本行,在部队里担任卫生员。直到1949年6月,杨玉增随部队驻扎在天津塘沽,也正是在这里,他接到了那个让他毕生难忘的任务。
毕生难忘,两次参加阅兵
“在塘沽,我们接到了参加10月份开国大典的阅兵任务。”因为从小就当兵卫国,并在1948年入了党,杨玉增非常幸运地入选了步兵方阵。
接到任务时,距离10月1日开国典礼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那时候刚经历大战,环境差,时间短,任务重,要求严。”杨玉增他们每天至少要训练8个小时。正步走、齐步走、甩手、抬腿……每个动作都要重复成百上千次,正赶上七、八、九月份,京津地区那是相当的酷热难当,每天训练不多会儿就汗流浃背,不少战士晒得头晕脑胀,脚也都磨肿了,“炊事班特意准备了绿豆汤给我们降温消暑。”在训练期间,杨玉增两次感冒,39度的高烧让他差一点就与开国大典“失之交臂”。“当时领导念着我年纪小,又生了病,想把我换下来,我一再坚持下才作罢。”
坚持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除了想亲眼见证这伟大的一刻,杨玉增心里还有另一层念想,“多年的抗战终于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成立了,可我们的很多战友倒在了黎明前的战场上,他们没有机会见到新中国的成立,我们这些幸存下来的战士,要努力练好兵,为祖国争光、为战友争光!”他想要带着那些牺牲战友的遗志,走过天安门广场,一起见证新中国成立的盛典。就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17岁的杨玉增咬牙坚持着,“其实训练要比行军打仗幸福多了!”1949年8月份,杨玉增随部队一起到达北京,在德胜门附近继续训练。
时间飞逝,终于到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刻,所有中国人翘首以盼。前一晚,杨玉增和他的战友们激动得一宿没睡好,天不亮就早早地起床,集合赶往长安街,“我记得那天的长安街格外干净,参加检阅的队伍、社会各界人士都在那里等待着。等待着那个神圣时刻的到来。”下午3点整,天安门广场上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笔记本上,杨玉增写到:“这个声音,震撼了我,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随后,参阅队伍按海陆空的顺序依次接受检阅,“我们是陆军步兵方阵,走过天安门的时候我紧张得手都在颤抖,短短几分钟时间,就出了一身汗,天安门上领导人的模样也没有看清。”
阅兵结束后,杨玉增和战友们都被放了3天假,“我们去游览了故宫、中山公园、北海公园还有颐和园等,开了开眼界!”
1950年,杨玉增再次奉命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阅兵,组成汽车机械方队,“我坐在汽车上,拿着枪,心里特别高兴。”而且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他也没那么紧张了。
骄傲自豪,祖国不断强大
参加过两次阅兵,心生自豪与骄傲的同时,杨玉增心里也有遗憾,“那时候的汽车都不是咱国产的,很多还都是旧的,飞机、坦克也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他感慨道,现如今,虽然没有再去现场参加阅兵,但杨玉增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每次国庆阅兵,我都会在电视前收看直播。”看着那些先进的新武器、新装备,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强,“我这心里特别高兴,我们再也不是那个被人欺负的中国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杨玉增一直奋斗在医护战线上。1970年从部队复员后,杨玉增先是来到了青岛纺织机械厂,1977年前后,杨玉增又调到当时的青岛市印染科研所工作,并于1985年前后从那里退休,“都是在保健站当大夫。”退休后的杨玉增也闲不下来,而是在市北区开了间牙医诊所,60多岁才让自己的儿子接了班。用杨玉增的话说,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医务工作”。
除了热爱自己的工作,杨玉增还非常热爱学习。在他的房间里,床头上整齐摆放着一叠报纸,桌上放着书本、摊着笔记,还有散落的几张信纸,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仔细看看,上面写的都是他参军以来的经历。除此之外,他也偶尔会到社区里做做宣讲,和大家讲讲战争时期的故事,“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多少人走上战场,再也没有回来啊!”
“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越来越强大。”采访最后,杨玉增向祖国献上淳朴又真挚的祝福。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杨玉增直言非常期待今年的阅兵,“我一定会等着在电视上看直播的!”
特写>>>抗美援朝,一人救了30名伤员
1950年10月19日,距离国庆阅兵仅过了19天,中国人民志愿军便开赴朝鲜战场。1951年6月,杨玉增随部队从天津塘沽出发,跨过鸭绿江,投入了战斗。
杨玉增告诉记者,朝鲜战场不比国内,志愿军没有像解放区一样稳固的根据地,朝鲜全境都在美军轰炸的范围内,根本不分前方和后方。“我们卫生员担任的是战地医疗救护任务,属于后勤性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很多时候会在战场后方,根据地有群众基础,物资也比较容易获得。朝鲜战场不同,我们卫生员必须跟着一线作战部队一起行动,剪刀、绷带就是我们的武器,有伤员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战场。”由于美军掌握制空权,他们只能在晚上行军。“有一次我们被美军的飞机发现了,空袭来得非常突然,大家都没有准备,美军的机枪、炸弹对着我们一齐开火。一颗炸弹朝我扔过来,多亏我们卫生班长眼疾手快,一把把我推到了路边上的壕沟里,这才保住了性命。”
1953年,志愿军发起了夏季反击战,杨玉增所在部队奉命对一个山沟发起了进攻。“原本我们卫生班是在一个山洞里抢救伤员,但洞中缺氧,又潮湿,很多伤员都陷入了昏迷。我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就带头把伤员转移到洞外抢救。”医疗环境变好了,杨玉增他们却也暴露在了敌人的枪炮之下。“我正在忙着抢救伤员,一个炮弹打了过来,炸在了山崖上,炸裂的石头砸在我身上,我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杨玉增说,之后战友们急忙把他转移到了山洞里,所幸未伤及要害,不久杨玉增便苏醒过来,再次投入了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杨玉增一人就抢救了30多名伤员,荣立三等功。如今,荣立三等功的证书被杨玉增细心收藏着,“想起那段岁月,就拿出来看一看。”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太原电27日,山西国投职业篮球俱乐部官方宣布,新赛季球队将迎来郭晓鹏、张涵钧、卫猛、田桂森、刘春庆5名新援。根...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