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心石凝聚青岛心与爱国情 小记者专访“元老级小记者”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故事

青岛晚报 2019-08-22 09:24 大字

青岛市作家协会成员、影视家协会成员王绍君,2003年成为青岛晚报第一批小记者,现为青岛建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理、撰稿、导演。她执导的纪录片《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于今年7月18日上映,记录了六十多年前用平凡书写伟大的青岛石匠们,受到广泛好评。日前,青岛53中和浮山路小学的晚报小记者专

访了王绍君,听她讲述拍摄幕后的感人故事。

揭秘碑心石取自青岛浮山

在北京城的中轴线、天安门广场的中心,矗立着一座不朽的丰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雄伟的气势与设计精美的浮雕,展示着极具中华民族奋勇不屈的倔强性格。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基占地3000多平方米,碑高37.94米,由1.7万块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全部建筑加上地下30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在内,总重约1万吨。四面镶嵌8块大型汉白玉浮雕和两块装饰浮雕,浮雕画面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碑身正面装有一块巨大的花岗石,上面刻有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材,取自于青岛浮山。六十多年前,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石匠,凭借着执着信念与毅力,完成了一件当时令世界瞩目的大事。1949年9月30日,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大家一致通过,在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之后,规划人员在全国范围内,经过了历时三个多月的实地勘察,反复多次的采样分析对比,最终碑心石的材料确定取自青岛浮山。浮山位于青岛市区东部,是崂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脉,跨市南、市北、崂山三区,居青岛沿海一线与市区山脉交接处,景观位置突出。

感动七千多名石匠昼夜奋战

在全国范围内,知名的山石数不胜数,但是绝大部分石材,在开采过后容易产生石花。浮山的花岗岩硬度极高,防风化、耐酸碱度极强,石英多,云母少,且石质色泽大方素雅,最符合纪念碑所需要的石材要求。1953年3月,青岛料石场接到正式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料的通知。“接到这个任务,全场都很激动。那时候机械化程度很低,属于人工开采。选的这个位置,石头有点肉红色,大约是一百吨左右。”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这部纪录片中,年过八旬的原青岛料石场厂长曲学岐回忆说,这块石头的代号是306,二氧化硅、石英含70%以上。含铁量比较低,结构比较硬,孔隙率低,它在风吹雨淋的过程当中,不容易泛铁锈,符合当时碑心石的要求。

是怎样的精神,让这些石匠奋力举起手中的工具,将一整块花岗石开采下来;又是怎样的一种毅力,促使着他们将花岗岩运往北京呢?据曲学岐和年过九旬的原青岛料石场书记王基良介绍,由于那个年代石料开采的条件较差,他们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锤一锤地打、一凿一凿地开,有着比石头更加坚硬的信念,竭尽全力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为了让花岗岩更好更快地出山,当时很多工人凭着一腔热血与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心,不舍昼夜地忙碌着,有些家在附近的工人索性将铺盖卷带到山上。全程开采,挖至四五十厘米宽,能下去人在下面架上楔子,然后用大锤把楔子抬起来。打进一个去,塞上下一个再打,放上无缝钢管的辊子,让石头自然落在辊子上,顺着辊子就能下坡。当时没有汽车和拖车,只能用拖拉机耗时一个多月往青岛火车站运。从采石阶段,到将碑心石运送到北京,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前后有7100多名石匠与不计其数的群众参与其中。

难忘花两年筹备开拍

六十多年岁月更替,时光流转,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当年的料石场早已成为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参与开凿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工匠大多已经故去,开凿石料的地方越来越少人知道,为了不让这段记忆因为岁月被磨灭,我们决心开拍这部纪录片。”王绍君对小记者们说,公司花了将近两年筹备开拍。从城市到农村,前期先后去了浮山、大石、龙泉、午山、岭西、登瀛等地实地采风,通过查阅档案资料以及乡村走访,找到了曾经参与开采和修建的老人,以及当年新华社委派青岛日报的第一位以图文方式记录此次壮举的老记者等相关人士,通过他们讲述当年的往事,更加了解了那段火红的岁月。

为了拍摄壮观的场面,还原当年开采的部分镜头,拍摄团队寻找了目前仍旧从事石料加工的老石匠在浮山出演。拍摄过程中,老石匠们的讲述多次让工作人员感动。“经过采访拍摄,作为一名80后媒体从业者,5月我带领摄制组一行真正将这部作品带到北京拍摄的那天,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前,远远地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那种心情是无法言说的激动。”王绍君说。

自豪凝聚青岛心与爱国情

1953年,青岛日报记者顾广援在头版对这段开采经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报道。“我作为当时唯一一名青岛媒体工作者,为参与报道这件事感到十分自豪,这件事激励了我一辈子。”如今已年近九旬的顾广援感慨道,“那时候没有交通车,也没有公路,三十里路,天不亮,我骑自行车就去了,走一会儿就下来搬石头开路,有时只能肩扛着自行车上山。进去看看他们工人干活,很辛苦,没什么特别装备,小锤一点大锤碰,当地老百姓也有来帮忙的。”

纪录片结尾说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开采的这一段红石精神,是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与坚持。碑心石不但拥有一颗火热的青岛心,还凝结着青岛老石匠们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与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新中国成立70年风雨兼程,这份坚贞不屈的力量已经融入到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引领、激励着中国人民更加坚定执着,砥砺前行。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张译心实习生马千舒小记者陈旭晗吕乘乐刘江凡刘丰瑞

小记者手记

致敬平凡中的伟大

陈旭晗(青岛53中):这次专访活动让我们了解到老一辈人的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国家的荣誉和利益高于一切,想象着他们满手被磨得老厚的茧子,时不时被石头凿子蹭伤的双手,皆因那拳拳的爱国心,相信当我们有机会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瞻仰时,会是另一番心境。

刘江凡(青岛53中):王导和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拍得很精彩,很让人感动,就像这部影片的主题一样,从平凡中看到伟大,光鲜的外表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汗水和心血。王导原本也是一名晚报小记者,后来真的从事了媒体记者方面的职业,并投入了真挚的爱,“如果你有一种真心喜欢的爱好,那么绝对不要放弃,努力去做你喜欢的。”

吕乘乐(浮山路小学):我和电影历史课题组的小伙伴参加了晚报小记者活动,了解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就取材于青岛的浮山。王导告诉我们,为了真实还原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所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向共和国献礼,大家不怕艰苦,用青岛人的智慧和力量圆满完成了任务。我们要向所有参与这项伟大工程的先辈致敬!

刘丰瑞(浮山路小学):原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取自青岛浮山,它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重达百吨。下次再去北京,我一定要好好看看人民英雄纪念碑,我要敬一个少先队礼,向牺牲的革命烈士们、向为建造石碑付出努力的叔叔和爷爷们致敬!

新闻推荐

不要再把“无知”当环境违法的借口城阳生态环境分局严厉打击私设暗管排污现象

近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城阳分局又向公安部门移送了2起涉嫌重金属污染环境犯罪案件,2起案件案情相似,均属工艺品加工行业,当事...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