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梦
吕铭康,1950年从上海迁居青岛,他当过工人、记者、教师、编辑、电台节目主持人、电视台编导等,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总顾问、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入选 《中国戏剧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著有 《青岛与京剧》《青岛与曲艺》《青岛京剧艺术》,出版个人散文集 《缘分》《求乐》……对于自己复杂的经历和众多的头衔,一生致力于宣传推广青岛文艺作品的吕铭康说:“我的主业是写散文和文艺评论,其余的都是业余爱好。 ”
少年聪慧酷爱京剧
吕铭康祖籍广东新会,1943年生于上海。少年的吕铭康才思敏捷,而且兴趣广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不断地在他脑海中积累、沉淀,成为所思所想。看到姐姐把知识传授给她的学生,吕铭康梦想着自己长大也能当一名人民教师;他特别喜欢读书看报,幻想着有一天自己的文章也能变成铅字印在报刊上;第一次观看京剧《霸王别姬》,吕铭康就被别具一格的唱念、华美瑰丽的戏装和动人心魄的锣鼓所吸引,尤其喜爱霸王项羽的花脸脸谱和唱腔。
1950年,父亲调到青岛工作,7岁的吕铭康随家人迁居青岛。那时候,大他12岁的姐姐经常买《电影故事》等杂志,正上小学的吕铭康也跟着看,尤其喜欢影评文章;长他16岁的哥哥经常带他去看戏,还给他买了不少京剧唱片,从此,课余时间,吕铭康就跟着唱片学唱京剧。1956年,吕铭康参加青岛市少年儿童文艺汇演,他演唱的京剧《盗御马》获得了一等奖。当时,大家都认为这个孩子是个京剧表演的好苗子,然而他只是把京剧当作了自己最大的爱好。20世纪50年代,青岛的街头经常有撂地鬻艺的,有说评书的,有变戏法的,还有唱山东快书的,吕铭康经常去看热闹,看着看着,他又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吕铭康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侯宝林、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空城计》等,又爱上了相声,开始学说相声。
夹缝求生追逐梦想
良好的家教和文化的熏陶让吕铭康得到了很好的教育,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几年后父亲也病逝了。那时候,哥哥姐姐都已经成家,只有他尚未成年,饱尝了许多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如同在夹缝中求生。吕铭康说,“幸好有京剧、报纸、书刊杂志,这些兴趣和爱好帮我度过了许多艰苦的日子,所以我喜欢把自己读书写字的地方称作‘夹缝斋’。 ”
高中毕业后,吕铭康当了工人,但他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逐。20世纪60年代,吕铭康看了很多散文大家的作品,开始写作散文和杂文,并且给报刊投稿。1965年,吕铭康的一篇小杂文在《青岛日报》上发表了,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从此他便艰难而幸福地奔跑在文学的道路上。20世纪70年代初,吕铭康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泡在了图书馆里,有些古籍不能外借,他就用笔抄写,这为他后来写作散文和文艺评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吕铭康觉得创作儿歌不易被 “上纲上线”,便创作了许多儿歌作品,并在全国各地的报刊和出版社发表。
1973年,为了给热爱诗歌文艺的人开辟一片园地,也为了圆了自己的文学梦,吕铭康在征得了市南区文化馆的同意后,利用中山路和德县路的12个宣传橱窗办起了“市南街头诗画”。 “市南街头诗画”每月1号出刊,既刊登名家名篇,也刊登业余作者的习作。每当出刊时,橱窗前总是被读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当时,从约稿到编辑、从请人誊抄到配画插图,全由吕铭康一人完成,而他做这些工作完全是义务的。那时候,编辑部就设在他那一家三口蜗居的7平方米小屋里。每到夜晚,他家中总是高朋满座,许多文友在这里大侃文学创作。当时的“市南街头诗画”不仅让许多有才华、有思想的文学青年崭露头角,也让吕铭康与高小岩、窦世魁、张白波等书画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为他以后的文学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业余记者活跃岛城
1979年8月,吕铭康在杂志 《海鸥》(《青岛文学》前身)上发表了文艺评论《“伤痕文学”与文学伤痕》,希望文学创作要敢于说真话并针砭时弊,切不可给文学作品和作家打棍子、扣帽子,制造“伤痕”。此文刚一发表,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此后,吕铭康的文艺评论和散文频频见诸报端。1981年,作家赵曰茂邀他主编《青岛电影》月刊,他就一边写影评,一边采写了许多电影戏剧界和文化名人,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4年,吕铭康被借调到青岛日报社,专门采写文化名人和文艺活动。最为幸运的是,恰逢侯宝林此时在青岛举行全国相声作品评比讨论会,他有幸成为驻会记者。由于他对京剧、相声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发自内心的挚爱,获得了侯宝林大师的认可和信任。这次采访,吕铭康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与相声界的许多名人成了朋友。一个月后,某市级机关的干部教育部门将他破格调入,负责教务工作,可他还是没放下自己的文艺梦。
1993年青岛广播电台邀他参与直播,主持京剧等文艺节目。那一年,吕铭康已经50岁了,可主持起节目来,他却像迎来春天的青年一样充满朝气,这一主持就是14年。1995年起,吕铭康又应青岛电视台之邀兼任了4年的专题片编导,拍了许多电视片。1999年至2000年,他又兼任了《老年生活报》的副刊主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吕铭康最忙碌的阶段,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看点
志于道 游于艺
2007年,吕铭康将多年来自己在京剧艺术方面的研究和积累结集成《青岛与京剧》《青岛京剧艺术》两本著作,里面包括老青岛的京剧票房,包括许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青岛演出的故事,以及他们与青岛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花脸尚长荣为其作序,并予以高度赞扬。
去年3月,吕铭康又出版了《青岛与曲艺》,全书用40余篇文章回顾和介绍了青岛的曲艺历史,以及许多曲艺大师、名家与青岛的缘分,展现了青岛的曲艺史,共20万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此书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作序,他高度赞赏吕铭康的认真严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青岛与曲艺非同一般的渊源。
去年5月,吕铭康出版的《青岛与京剧》和《青岛与曲艺》被青岛市列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重点书籍,被陈列在国家领导人下榻的宾馆。这给了吕铭康极大的鼓舞,“我只是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写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章,想不到领导对我的书能有这么高的评价,看来我做的事情对青岛还是有些贡献的。 ”如今,他的新书《青岛艺海》已与青岛出版社正式签约,不久即将出版。
面对这些骄人的成就,吕铭康却轻描淡写地说:“我也没做什么,不过是兴趣广泛、百折不挠而已。 ”其实,兴趣广泛之人不胜其数,然而真正能做到百折不挠的人却为数不多。多年来,对于自己爱好的广泛和兴趣的庞杂,吕铭康似乎也道不清其中的原因。 1999年,吕铭康与著名书法家高小岩“以戏会友”,之后高小岩将论语里的一句话用籀文写下赠给了吕铭康:“志于道游于艺”,意思是他是为了探讨艺术的规律,才去不断地认真接触文学艺术。这句话,应该算是对热爱京剧和相声、喜欢文学和电影、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的吕铭康最好的诠释了。本版撰稿 记者 李慧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新闻推荐
为有效解决城乡困难居民因各种特殊原因造成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家庭生活困难问题,进一步做好困难居民临时救助工作,...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