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技施工的集大成者海天中心展现了青岛建设的最高水平 “超越自我挑战新高度”青岛国信·海天中心建设纪实系列报道④

青岛晚报 2019-08-20 06:16 大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今的建

筑业早已不再是“拼人力”、粗放型的“原始”面貌,而是迎来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新时代。“身高”369米的“青岛第一高楼”青岛国信·海天中心(以下简称“海天中心”)更是科技施工的集大成者,在建设过程中集中展现了建设者的智慧和青岛建设的最高水平。先进高效的施工工艺贯穿始终,迎难而上的奋斗之姿突破极限,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迸发奇迹,一系列的创新攻坚让海天中心坚若磐石。

深化BIM应用破解业内“通病”

如果当下请工程技术界人士回答“全球建设领域最火热的一个词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BIM”。的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建设项目都在研究及实践BIM应用,岛城也不例外,近年来青岛市的很多重大项目中,都有BIM的身影。海天中心作为一座建筑规模、单体高度、功能配置等指标均将创青岛之最的超高层建筑综合体,博采众长,在BIM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通常来讲,大型综合体建筑广泛存在着机电路由碰梁穿墙、净高不足等业内通病,变更返工成本高达工程建设总投资的3%-5%,对于海天中心来说,这意味着可能产生一两亿元的损失。然而,BIM的应用一举破解了这些让业内专家头疼的顽疾,引领了岛城超高层建设领域建筑信息化的发展。BIM的应用不仅将二维平面的晦涩图纸转变成三维立体的直观模型,而且还通过云端平台将PC端、iPad端和手机客户端串联在一起,使各专业工程师们可以随时随地翻看模型对照检查,极大促进了日常工作的便利性和准确性。“我们旨在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实施BIM应用,海天中心将是青岛首个深度应用BIM的超高层大型综合体项目。”青岛国信海天中心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雨透露,海天中心未来在运维阶段还将继续挖掘BIM应用的潜力,充分利用BIM模型打造集设备监测维修、安防消防、能耗大数据监测的综合智能平台,提高维保效率,降低运营维护成本,实现海天中心低碳绿色的节能运行和以人为本的生态功能。据介绍,目前海天中心的BIM应用已经成为项目建设几十家顾问单位、几百家专业分包以及上千名海天建设者们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获得了参建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好评。

工地智能监管一切尽在“掌握”

369米高的海天中心主楼未来将成为青岛第一高楼,无论建筑规模、建筑高度还是功能配置等都将翻开青岛建设新的一页。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项目建设团队使用了许多当下最前沿的科学理念和技术,特别是他们以互联网为手段,以智慧建造为目标,研发了“互联网+智能化”项目协同管理系统,而这也将成为青岛市建筑业的新风尚。

走进海天中心项目的建设工地,随处可见被工人们戏称为“天眼”的高清摄像头。办公区域内,电子监控显示屏上正实时显示着“天眼”捕捉到的数据:进出大门的所有人员、车辆,物料的封闭堆放,各类岗位人员安全施工状况,现场PM2.5浓度,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风向……通过视频监控管理系统,项目管理人员可随时了解工程的进展,实施远程指挥调度,开展安全防范协作。这些都是海天中心智能建造云平台的功能。该平台由六大板块、39子项组成,涵盖工程施工管理、施工现场管理、作业人员管理、数据监测等,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人员等进行全方位监管,实现施工现场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整合与集成。管理平台还可与智能手机、iPad终端相连,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工地情况。随手点开屏幕上的“施工监测系统”,模架、基坑、混凝土……施工中用到的每一种建材都能被实时监测。“我们采用的所有机电设备都贴有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知道是哪个厂家生产的,一旦有问题可以快速排查追踪,锁定原因。”赵雨介绍团队的这些创新之举时,倍感自豪。

塔吊装上“大脑”“围脖”实时防护

在海天中心项目建设中,通过“互联网+智能化”,不仅施工效率大大提高,施工安全也更有保障。“我们的塔吊装有‘大脑’,能通过准确计算、判断塔吊运行情况,在两个吊臂达到安全警戒距离时,机器会自动报警,并切断电路防止塔吊碰撞事故发生。”赵雨说,工作人员会定期检查塔吊等大型设备,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小助手”帮助工作人员监督设备运行,这便是“施工用电管理系统”,“根据测算,大部分的大型设备事故都与用电有直接关系,人工检查毕竟检查不了那么细,用上这个系统之后,一旦设备电压电流异常,发现有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就会发出警报提示。”

海天中心主塔楼高369米,其他两座塔楼也都在200米以上,要在高楼上作业,施工中的防护工作相当关键。记者看到,每一座塔楼都戴上了“蓝围脖”,随着建筑高度升高,“围脖”也不断升高。“这是我们设置的防护层,布设了感应装置,一旦哪个区域发生问题,系统会亮起红灯。”赵雨介绍,过去施工基本靠吼,即便有对讲机,也不能传达给每个人;而智能化的运用,可以让信息即时传达,快速处理。“现在都有手机,我们可以发动大家排查施工隐患上传,汇总大数据,为控制事故率提供参考。”

组合吊装模式塑造完美“曲线”

已经实现核心筒封顶的主塔楼,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幕墙施工。远观整个塔楼,“海之韵”设计理念的S曲线从南北两侧像一组冲天巨浪螺旋向上、一飞冲天。为了实现“海浪”层层叠加、汇集向上的效果,水平方向,同层相邻单元均不是一个平面,玻璃面间有20厘米的错位;高度方向,相邻两层单元左右错位布置,上下层玻璃面都有相对8°角的旋转,错落有致,层层相叠,组合成完美的曲线。

如此复杂的幕墙体系如何实现?海天中心引进了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和北京江河幕墙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两家业内的龙头幕墙施工团队,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国内知名的超高层建筑幕墙均出自这两家之手,他们将深圳先进的施工工艺、安全管理理念带到岛城,这也与青岛市“学深圳、赶深圳”的氛围不谋而合。

有了顶尖的施工团队,如何施工才能完美呈现幕墙的设计效果,成了幕墙施工团队最为头疼的事情。“常规来说,幕墙施工往往采用炮车吊装,利用滑轮将幕墙运输至施工作业面,但是我们项目高度超过300米,长距离垂直运输可能会在风力的作用下发生摆动。”海天中心工程管理部幕墙工程师赵建告诉记者,为了尽量减少施工隐患,提高施工效率,项目部没少开会研究。最终经过反复研究论证,项目部创新提出了双环轨设计与单元幕墙索道吊运的方案。“所谓索道吊装,就是以斜向运输替代垂直运输,增加施工安全性;双环轨设计,内轨吊装机具、单元幕墙,外轨运行轨道式吊篮,搭载施工人员,吊篮可上下左右移动。”赵建笑称,采用这种组合吊装模式,幕墙等于先坐上扶梯,又坐上电梯,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吊装工作也更加灵活便捷。这种以小机械实现大物件运输的模式,还可节约成本,粗略概算仅此一项便可节省资金120余万元。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傅春晓摄影徐常青

新闻推荐

青岛无人机产业园地块规划公示

本报8月19日讯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青岛市无人机产业园项目1号地块批前公示,项目位于城阳区上马街道正阳西路以南...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