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弃地铁味的人 你少了一点人味
原创:乌头白
地铁是当代城市的浮世绘、众生相,是真实生活的一个切面。图/unsplash
嘈杂的地铁,混杂的气味,在一些人眼里是无序,在更多人眼里,恰恰意味着属于城市的秩序和文明。
互联网是一个聒噪的世界,我们永远没法预料,在日复一日、喋喋不休的争执中,会有什么新概念、新名词从中掉落。
比如上周,新鲜出炉的热词是“地铁味”。
事情的经过说来也很简单:上周,超强台风利奇马从江南上空席卷而过,不幸也波及到了女作家张晓晗位于上海的价值两千万元的住宅,恰好当天丈夫不在家,飘水的阳台,漏水的马桶,在狂风暴雨中迟迟不来的物业,以及刚刚看完的韩国电影《寄生虫》,共同让作家女士开始思考人生。 影片《寄生虫》直面社会底层的阴暗现实。
当夜,一段文字出现在作家的微博里,其中几句尤其让人芒刺在背:“……住小两千万的房子,做着所谓人类精英的工作,过着所谓TOP5的生活,闻得出别人身上的地铁站味道,和那些暴雨中奔波的人也不一样了。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微博疯传的晚上,不知道有多少中国网民默默低下头,仔仔细细闻了闻残留在身上的地铁味,又悄悄打开搜索引擎,输入“什么算TOP生活”的问题。
这周,根据台风命名规则,在身后留下一片狼藉的利奇马停止编号,这个名字再也不会出现在亚洲人民的夏天里了,围绕着这则微博的各种讨论也渐次平息,可以想见,用不了太久,“地铁味”就会被新的热词取代。
一切平静下来以后,我们倒可以回过头,梳理“地铁味”因何走红,并且重新审视作家女士,和那些被她刺痛的人们。 舆论掀翻后,张晓晗将该微博删除。嘴上地铁味,其实玻璃心
有一点我们大概不必否认,即张晓晗在写这则微博时,并未带着多么大的恶意。狂风暴雨之中,独自面对房间中混乱的局面,一个人感到情绪失控,并在社交软件上留下一些过激的文字,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不失为一种真性情。
让人感到不适的,恰恰是叙述者流露出的不真诚和骄矜。
一开头,她政治正确般地表示自己台风天不叫外卖,以示对“大家都不容易”的感悟。但在结尾,女作家原形毕露,气势汹汹地要求物业赶来维修,不然就要“揍人“,并将倾家荡产告死对方。
前者能够表现作者的同理心和关怀:我不愿在雨中购买外卖服务。后者则是出于中产阶层式的规则意识:我交了物业费,即便对方顶风冒雨,我也有理由随时享受服务。这两点如果单独拎出来都没问题,但放在一起,立刻展现出价值观上的不自洽。
对他人的温情不过是聊以自慰的情绪点缀,藏在文字背后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俯视。
在这种视角下,两千万元房子的马桶不该漏水也不能漏水,一旦漏水,楼管必须跑步上门维修,而所谓TOP5生活的最直观含义,当然就是叙述者和那些挤地铁的人、“暴雨中奔波的人”界限分明。
壁垒森严的阶层区隔,不仅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收入和寸土寸金的房产上,还渗透进了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格外令人难过的是,写下这段话的人还顶着一个作家的头衔。
事实上,张晓晗点燃了这把火,但高高的柴薪,却不是一朝一夕堆积起来的。
放眼四周,财富编织起一种幻象,热门电视剧里,十年前为了小小蜗居精打细算的海清,变成了今天在大平层里扮演霸道总裁的李现。
拯救中国科幻的应该是职场剧,因为其中的上班族不用加班,而且为了爱情可以随时随地在工作日飞奔下楼。
地铁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它将在这个城市打拼的人送往城市的心脏,也将他们送回最偏僻的角落。图/unsplash
底层视角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层撒着金粉的滤镜,一眼扫过去,房子、车子和光鲜的衣着成为标配,直到有一天,当坐地铁也成为某种原罪,这就难怪广大网民坐不住了。
和作家张女士怀有同样漠视的人,想必不在少数,他们揣着一颗玻璃心看完《寄生虫》,捶胸顿足地以为自己是蹲在马桶上的穷人,实际上,他们都是那个捏着鼻子的富人,嫌弃着穷人身上的味道。被嫌弃的地铁的一生
2018年初,刚刚开通的青岛地铁11号线成为被围观的对象。这条大部分位于地上、被誉为“最美地铁”的线路一开放免费试乘,就引来市民超乎想象的热情,尤其是大量老年人,争抢着涌进展厅,吸一口新鲜的地铁味。 2018年4月23日,青岛11号线地铁开通运营,时速120公里。图/图虫创意
可能是吸取了青岛的经验,隔壁的济南采取了排队取号、限时限量供应地铁味的做法。
今年1月1日,济南开通首条地铁线。试运行期间,每天发放1000张试乘票,大量市民也守在电脑前抢票,手快有手慢无,火爆程度直逼春运。
张晓晗眼里值得捏一捏鼻子的地铁味,却是许多中国城市的香饽饽。截至今年六月,包含港澳台在内,全国开通地铁的城市已近四十个。
对于普通人而言,来到一座陌生城市,看一看地铁图,就能大致摸清这座城市的布局和规模,如果再来回坐上几趟,对于这里的方言风貌也就有个八九不离十的了解了。 每天咒骂早晚高峰的地铁,却没想到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它。图/unsplash
当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任性建地铁,这个某些人眼里的贫民交通工具,其实是个烧钱的大家伙。
根据统计,建造一公里地铁的费用在五亿元人民币左右,对于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来说,地铁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大量人口的出行要求,还能省下昂贵的地面拆迁成本,这笔钱自然花得值。
但对小城市而言,人口少、线网规模小,地铁这笔钱就花得有些奢侈,甚至完全花不起了。 2013年11月7日,深圳宝安新建中心,施工现场正在建设地铁11号线。图/图虫创意
人口不足三百万的内蒙古城市包头曾经对地铁寄予厚望,总投资额高达三百亿元的轨道交通项目,也是包头历史上单向投资最高的基建项目。
但在热闹的开工仪式之后,包头地铁再次登上新闻,却是因为被紧急叫停。
2017年8月初,因为地方财政实际能力不足的问题渐渐凸显,包头地铁的建设被叫停,开工不久的项目戛然而止。随后,距离包头很近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的3、4、5号地铁线建设工程,也因为相似的理由被叫停。
草原城市、工业城市包头规划中三纵三横的六条地铁线路,在未来的很多年里,也许只能暂时躺在纸面上了——并不是所有城市的人们,都有资格染一身地铁味。
说来说去,中国城市需要地铁,中国老百姓也需要地铁,靠自己的努力买车买房、远离公共交通固然值得尊敬,但刚刚坐上私家车没几天,就急着与地铁里众生相撇清关系,确是十分可笑了。 地铁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能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保护城市的景观生态。图/unsplash如果地铁有味道的话
地铁里到底有什么味道?
我们不妨来整理一遍:新地铁站里的油漆味、老旧中央空调吹出来的尘土味、早晨上班族塞进包里的早餐味、降温头一天里大家厚衣服上的衣柜味道、炎炎夏日里劳动者身上的汗酸味……
它们或许真的不好闻,但却都是真实生活的气息,是芸芸众生的味道。
《冰与火之歌》里小指头说:“混乱不是深坑,混乱是阶梯。”嘈杂的地铁,混杂的气味,在一些人眼里是无序,在更多人眼里,恰恰意味着属于城市的秩序和文明。
话说回来,如果单以味觉来衡量,其实举世闻名的巴黎地铁、纽约地铁、伦敦地铁应该比中国地铁更有存在感。
纽约地铁的混乱想必很多人已经在美剧中领略过了,隔着屏幕,潮湿的气味从暗处扑面而来。
2016年,竞选对手问希拉里如何搭乘地铁,她随口而出“用硬币”,但实际上地铁卡已经取代硬币多年了。
为了证明自己会坐地铁,希拉里特地体验了一次纽约地铁早高峰。尴尬的是,地铁卡刷了五次,闸门才放行这位女强人。 希拉里在地铁上接受采访时承认,上次坐地铁已经是一年到一年半以前的事了。
2002年,山西女孩李笛安还没有成为著名女作家,当时她还只是一个平凡的留学生,万里迢迢来到巴黎求学。坐过陈旧的巴黎地铁,年轻的笛安写下这样一段话:
“巴黎地铁站似乎和上面的城市不是处于同一个时代的。要不是那些广告还有卖饮料的自动售货机,我就以为我自己变成了历史。到处都弥漫着一股年代久远的气息,比如那些看上去像是十九世纪的铁轨,比如那些需要手动开门的车厢。”
今年夏天,酷热席卷欧洲,没有空调的巴黎地铁成了吐槽的对象,在这张古老的地下网络里,一定多了一些浓浓的汗臭味。 建于1975年的巴黎地铁站。图/ wikipedia
1863年1月,世界上第一条城市地铁线在伦敦通车,人类驶入地铁时代。
2017年的电影《至暗时刻》还特意安排了一个情节,让首相丘吉尔走入地铁,站在群众之中慷慨陈词,鼓舞大家保卫祖国的信心。
然而现实当中,出身贵族家庭的丘吉尔一生只坐过一次地铁,因为他忍受不了和平民面对面的尴尬。不知道这种尴尬,是不是就是丘吉尔心目中的地铁味。 影片中,丘吉尔通过在地铁中的演讲集结起民众的力量。图/《至暗时刻》
无可否认,交通工具很多时候都是阶层工具,但弥漫在地铁车厢里的味道,并没有什么可以指摘和鄙视的,更不能当做优越感的原材料。
小心翼翼地区分别人身上的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私家车气味,并将此标榜为自己走上一个阶层的证明,实则只流露出一种失去同理心之后的刻薄和尖锐。
尤其作为一个作家、编剧,这种对生活的绝缘,更让人对其作品提不起一丝兴趣。 地铁是让你最快爱上这座城市的捷径,不是你树立起阶层感的工具。图/unsplash
地铁呼啸而来,飞驰而去,满载许多希冀驶向终点,地铁是当代城市的浮世绘、众生相,是真实生活的一个切面。
走进地铁,沾一身地铁味,才能领会鲁迅先生所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才能理解诗人穆旦在《赞美》中所写的“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这是属于大众、属于生活的哲学,当然,张晓晗女士和北大树洞里不少忿忿的同学,大概是不屑于也不能够理解这种哲学的。
?作者 | 乌头白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于建勇“三叔,明天我过来帮个工吭!”“好啊,早晨就过来吃饭吭!”“二嫂子,哪天做喜饽饽我给您搭把手吭!”“那感情好!您说孩...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