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感言]
耿林莽:
获奖后有两个“不安”
93岁高龄的耿林莽此次获奖的作品是《月光里的神话》。耿林莽称这是自己的最后一本散文集,总体质量比较齐整。对此次获奖,耿老直言有两个 “不安”:“一是觉得我不应该占这样的名额,应该把机会给更多年轻作家;二是评奖的目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鼓励作者创作更好的东西,而我都90多岁了,与热气腾腾的生活有隔离之感,已经很难做到这一点了。”
在接受采访时,耿林莽直言,在过去4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自己对散文诗情有独钟。他总结,自己是在逐渐摸索中探索散文诗的发展,“过去是追求抒情、追求文字美,后来开始强化叙事的因素。”耿林莽的很多散文诗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就贴近人的生活了,这样就让散文诗更加充实,让散文诗赢得更多读者。”他坦言用散文诗叙事是很难的事情,在创作过程中,他逐渐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用抒情的手段叙事,在叙事里抒情,同时语言意境要诗化。
张锐强:
三度冲击终于问鼎
谈到此次获奖,张锐强直言“很惭愧”,“我都50岁了,头发也白了,现在才拿到这个奖,着实有些惭愧。应该将这个奖项让给更多年轻人的。”张锐强之前曾两次报奖,《十字绣》《时间缝隙》离奖项很近,这次终于问鼎。他直言,所有的奖项都是对写作者的赞赏和鼓励,也为自己后续的创作提供了动力。张锐强获奖的中篇小说 《亚利桑那水手刀》,讲的是一个与荣誉有关的故事,“耻辱与荣誉内在交锋,肉体欢愉与精神责任激烈碰撞。当亚利桑那水手刀在对手的手指上刻出一道戒指时,复仇雪耻与心灵的内在成长悄然完成,社会时代与道德人心的外来嬗变历历在目。 ”
肖敬礼:
默默笔耕迎来收获
肖敬礼(青岛小肖)对于获奖直言“非常荣幸”。“十几年的默默笔耕迎来了欣喜的收获,颇感欣慰,也很受鼓舞,增强了创作动力。 ”他的获奖作品《策动》记述了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王尽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在青岛建党及领导工运的始末。由该书改编成的电影剧本《红火焰》摘得2017年夏衍杯电影剧本奖,目前作为青岛迎 “建党百年”献礼片,已进入紧张的筹备拍摄中。
王占筠:
两套笔法写我的城市
王占筠(阿占)创作的《青岛蓝调》系列“边写作边画文,用两套笔法爱着我的城市”。她表示,“故乡是写不尽的。故乡是生命的经纬和精神的坐标。在我的蓝色城里,每一次的书写都是在试图打开基因的密码。写,是一种本能,故乡却是最珍贵的礼物。”《青岛蓝调Ⅲ》阿占写得很慢,“笔端慎之又慎”,用10年的时间完成。 “我是从家的故事写起的,我家、你家、他家,终究都是青岛人家。岛城所有家风叠合在一起,形成了民风的强劲走势。我写了一座城的民风,以及民风缔造的向善向美向真,向着命运的倔强,向着梦想的逼近——它们共同集成了北纬35°的人文脉络与市井约定。 ”
陈亮:
诗集背后是澎湃的生活
诗人陈亮表示,自己是一个只读完初中的农民,在一个村庄里待了40多年,“从18岁发表第一首诗算起,我断断续续已经写了20多年了。我的写作除了广泛阅读之外,更多的是在草木田野里、在生存的困境中感悟所得。如果把这本获奖诗集《乡间书》比喻成一棵树的话,那么它的根就是胶北平原大地,就是那个叫做‘后屯’的村子,就是汹涌澎湃的生活。 ”
张吉宙:
为童年注入诗意因子
一直为孩子们讲故事的张吉宙,坚持“故事里带着童年的温度和悲悯情怀”。《青草湾》是他童年时空的坐标,“它给我的童年生活注入了诗意的因子,最终变成我对生活的深度表达。但是,我让生活的深读沉潜在青草湾的水面之下。‘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我想留给孩子们的只是一抹青山,一湾碧水,一缕淡淡的乡愁。 ”
新闻推荐
啤酒为媒,共享激情狂欢。啤酒节既是展示西海岸新区魅力的国际化盛会,也是名副其实的“市民狂欢节”。趣味娱乐、科技体验、...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