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风波:何时跳脱“看脸时代”?
微观点
眼下,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学习英语的热情都十分高涨,于是各种英语培训机构火热起来,不仅优质外教资源紧缺,外教课程价格也是居高不下。然而这样的价格与教学质量真的匹配吗?今年7月以来,多起外教集体吸毒、性侵儿童、暴力事件等新闻浮出水面,洋面孔后的隐忧随之暴露。
8月5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加强对所属学校和机构聘用外籍教师的监督管理,尤其对暑假期间培训机构聘用的外籍教师,要查实其是否合乎法律程序。那么,曾经这些资质与能力明显不符合要求的“黑外教”,又是如何来到我国并留下来工作的呢?
◎本期主持:曹雅欣
◎点评嘉宾:
新 京 报 高杨
评 论 员 秦川
中国青年网 李超
北京日报 范荣
红 网 陆仁忠
财经评论员 张春蔚
评 论 员 朱小峰
羊城晚报 耀琪
◎委托人:黄先生
◎方式:读者来电
◎话题:外国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外国人,必须得合规守法,会教书育人,不能误人子弟,更不能成为安全隐患。
【乱象】
上岗审核不严 私生活更难把关
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和国际化认知的提升,家长们热衷于为孩子选择外教,让孩子从小学习一口纯正的英语,一张“洋面孔”往往能吸引家长多花一倍甚至几倍的价钱投入孩子的英语教育。然而,各类外教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曝光,让家长不免产生担忧和疑虑。
●新京报 高杨
7月9日,江苏徐州警方破获一起涉毒案件,查获19名吸毒人员,其中7人为知名教育机构英孚青少儿英语的外教。据当地教育局核查,涉案外教均具备在华从业资质。事件曝光后,整个外语培训行业成为舆论焦点。
7月15日,成都一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外教暴力拖拽男童事件再次被曝光。经查,涉事机构无办学资质,涉事外籍志愿者系持有学生签证的留学生。该培训机构也表示,涉事外教并非聘用教师。
7月23日,山东青岛市北区检察院通报了一起幼儿园外教涉猥亵儿童案。据悉,涉事幼儿园为青岛市红黄蓝万科城幼儿园,该外籍教师已依法被批准逮捕。作案者是一名外教,与其说这是管理漏洞出现的问题,倒不如说是“洋垃圾”在作祟。
●评论员 秦川
日前有媒体报道,记者随机查看南京10家培训机构的应聘要求,发现4家机构未要求提供工作签证,5家机构无学历要求,8家机构无需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这是偶发还是普遍现象?无论如何,所谓的“一些培训机构招聘外教时,不看证书只看脸”,都不是夸大其词。
事实上,国家对外教的资质并非没有制度规束。没有工作许可,不具备必需的资质,来华的外国人是不能当外教的。但是,一些培训机构对相关规定置若罔闻,没有把好关,甚至见利忘义、弄虚作假,拉大旗作虎皮。而且,一些培训机构本身就是“三无”产品,却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着实令人诧异!
●中国青年网 李超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暑期市场外教供不应求,有培训中心会雇佣“黑外教”,这导致很多无资质、无教学经验,甚至有案底的外国人进入市场。南京一家英语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一般来说,大的英语培训机构都会具备完整的引进外教的合法手续。但是外教通过合法途径进来,进来之后如何管理一直是个大难题。因为机构很难做到每天关注外教,外教也不可能与中国人打成一片,外教有自己独立的圈子,“外教能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偶尔能参加教学教研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仔细审核就会出现漏洞。”该负责人说,引进外教的审核也是一个问题,之前发现过一名外教在国外有犯罪记录,“但是这些犯罪信息又不联网,靠培训机构很难找到犯罪记录,政府部门也不会帮我们去调查。机构作为审核者,肯定会有漏洞”。【隐忧】 迷信“洋面孔” 机构、家长都盲目
“长着洋面孔,就能当外教”,一句玩笑话直戳外教行业之乱象。近年来,外教逐渐从培训市场的“高配”变成了“标配”,一家培训机构的教师阵容里,如果没有几张外国脸,好像都上不了台面。部分家长对外教也有迷信,认为外国人的外语一定纯正,教学质量一定高。但现实却给这种非理性的追捧迎面泼了一盆冷水。
●北京日报 范荣
“黑外教”频发,问题出在哪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当优质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劣币”就会不请自来。据了解,国内市场对外教的需求缺口高达20万人。利益的诱惑之下,便不乏经营者以次充好。“反正外界很难核实”“教育局检查让外教回避就可以了”,监管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纵容了违规者的生意歪经。而一些家长更是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天然认为外教教得更好,而评判标准就是看脸,着实给了外教们这块市场“人傻钱多”的观感。
外教行情看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本身不是坏事。但相较于需求端的巨大热情,倘若供给端问题频出,不但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还有可能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红网 陆仁忠
多数人仍旧信奉“外来和尚会念经”,片面地认为,只要是个“老外”,就能教好英语,于是给“洋外教乱象”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不管是有合法经营手续的幼教机构,还是校外自营的培训补习机构,遇到外国人就想用、有外国人求职就敢用。更需引起高度重视的,还在于这些乱象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才偏见及隐忧。
“外教”不是“万能药”,治不了外语培训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的社会弊病。而那些母语不是英语,又没有教育从业资格的“外教”,还真不一定就比英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有“水平”。可正因为他们长着一副“洋人”面孔,便可享受到更好的待遇,这种“唯身份论”本质上也是一种错误的人才观,凸显出一种不平等。
●财经评论员 张春蔚
对于很多校外培训和学前教育机构来说,现在对于双语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基本上有双语意味着收费可以翻倍,有双语意味着高标准,有双语就意味着我跟别人不一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能够说英语,长着一张外国人的脸,基本上可以免试进入到很多行业,甚至有一些黑中介专门做托,他要求的是什么?有这张脸,基本在培训机构、幼儿园,或者在教育领域当中,就代表着脸面,有多少外教基本等同教育质量怎么样。我们把双语环境等同于教育的品质,这个时候面子就变成了里子,它就变成一个广告营销的重点,而没有实际考核他的业务,老百姓更关心的是一张外国脸。
【监管】 找出“害群之马” 纠正人才偏见
8月5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加强对所属学校和机构聘用外籍教师的监督管理,确保每位外籍教师持证上岗。其实,国家对于外教从业的条件非常严格,首先要有就业许可证书,对学位、工作经历、来自母语国、无犯罪记录等都有详细规定。明明有门槛,却拦不住不良外教;明明有规定,却形同虚设难以执行。这样的乱象,总不能任凭它乱下去。
●红网 陆仁忠
“外教”的火爆市场还凸显出社会的两个不好倾向。其一,外语教育的起点越来越低,幼儿都开始接受外语教育,起跑线焦虑似乎仍然难有尽头。其二,英语专业的人才多数选择了从事翻译或就职外企,较少有人专门从事英语教育工作,尤其是幼儿教育更为明显,人才的择业观仍需重塑。
问题虽然显而易见,但想彻底解决仍旧任重道远。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育体系改革;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外教”成为监管空白;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鼓励更多有资质、有能力的人才投身外教职业,规范市场环境,倒逼“外教”更加规范,让公众不再担忧。
●评论员 朱小峰
客观而言,因为英语学习热潮不退,国内目前于外教还存在较大的市场,因此,对于外教的监管必须到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教育问题。整治当前的外教行业乱象,必须要快刀斩乱麻。一方面,要严格加强外教资格审查,宁缺毋滥,将不符合外教资质的外籍人员坚决拒之门外,对于使用无资质外籍人员作为外教的培训机构,一概停业整顿甚至关闭取消办学资格;另一方面,对于外教违反教学纪律和法律法规的,也要和国内教师一视同仁,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将外教中的“害群之马”甄别出来,并将之清除出教师队伍,取消其在中国的任教资格。
●羊城晚报 耀琪
这次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用人单位加强对外籍教师的监督管理。但监督的阻力可能就出现在用人单位上。因为很多单位都是市场主体,外教就是其购买的人力资源。只有查实外籍老师有“现行”问题才可能去处理。如果仅仅是缺少资格证之类的问题,很可能想方设法也会协助补办,助其过关。机构躲避风头的各种手段,都可能抵消监督的落实力度。因此,相关主管部门有必要形成合力,信息互通,主动接受举报,在身份查验上增加突击检查和随机检查的力度。不能只是等下面的单位汇报情况,而要主动发现问题、消除漏洞。
新闻推荐
“愿有人温暖拥抱你吧,愿长夜里有人陪你说话……愿每个亲吻都柔软了年华,愿年华不老生根发芽……”海风吹起了华年,风云卷起...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