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挽救猝死的生命 市立医院打造国际水准的院内急救体系,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半岛都市报 2019-08-09 00:33 大字

青岛市市立医院进行急救培训。

半岛记者王鑫鑫

通讯员徐福强

7月12日清晨,在青岛五四广场附近海滩,惊心动魄的一幕被众人围观,并迅速转发全城:一位游泳老人身体突发不适,被救上岸后,生命体征微弱,命悬一线。关键时刻,一位柔弱女子极速翻越栏杆,持续进行20分钟心肺复苏抢救,使老人起死回生。这位貌似弱不禁风的女子,“该出手时就出手”,“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义举和美德获得网友的纷纷点赞和转发。一时间满城寻找这位传奇女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当谜底揭开,文静柔弱的麻醉科医生刘红站在公众面前,青岛市市立医院在心脏骤停急救领域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也被众人所称道。

打造国际水准的院内急救体系

目前,中国每年约有544000人死于心脏骤停引发的猝死,相当于每天猝死1500人、每分钟猝死1人,这还不包括其他性质的猝死。猝死发生时,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6分钟,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每延迟实施心肺复苏(CPR)一分钟,生存率就降低10%。

专业及时的心肺复苏对成功抢救猝死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医院急救水平,不让生命因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逝去,青岛市市立医院不遗余力地按照国际标准打造高效的院内急救体系,积极推广普及心肺复苏技术,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掌握基本生命救助的本领,让更多危急患者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得到救助。

美国心脏协会(AHA)作为全球心血管急救领域权威,该协会制定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开发设计了旨在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课程。

2016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合作成立中国首个国际培训中心,开始在各地各行业系统发展培训基地。青岛市市立医院先后选派急诊科、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等科室医生12人,参加AHA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学员和导师课程,均顺利通过了导师课程,成为AHA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导师,建立了AHA生命支持培训师资队伍。

2017年2月,医院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并购置了国际先进的仿真模拟培训设备,包括28个成人心肺复苏模拟人和16个婴儿心肺复苏模拟人,用于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课程和心肺复苏培训;2个高级智能模拟人SimMan和SimMan3G用于AHA高级生命培训课程;1个多功能分娩模拟人SimMom用于危重孕产妇急救技能培训;1个高级儿童智能模拟人SimBaby用于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课程。

2017年底,医院成功申请成为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之一。医院以独特的人文环境、领先的硬件设备、优秀的师资队伍、严格的教学管理和一流的教学质量,为全市医务人员和公众提供国际认可的急救专业培训。

让在院的每个人都学会心肺复苏

依托国际水准的培训资源,市立医院的生命支持培训全面展开。

覆盖全员的心肺复苏培训:2017年6月,医院启动了心肺复苏全员培训,分批次对医生、护士、医技、后勤、行政管理、后勤人员、规培学员、实习学生等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的颁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合格证书”累计完成6000余人次,心肺复苏成为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必修课,而且延伸至物业保洁等工勤岗位,医院的目标是:让在院工作的每个人,都具备这项技能。

同时,对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干保科、呼吸科等危重病人相对集中的科室,开展高级生命支持(ACLS)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通过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后颁发院内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证书。

培训严格按照“同一套教材、同一个标准”进行。培训导师来自临床一线,经验丰富,均持有美国心脏协会认证的基础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导师证书;培训均采取小班制,导师学员比严格控制在1:6,基础生命支持学员与操作模拟人,严格按照2:1配备;培训课件,选用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教学视频,课程包括理论讲解、操作演示、实践操作和理论考核,通过生命支持培训显著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团队急救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成功救治了多名心脏骤停患者,培训效果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检验。

14个区域5分钟生命支持全覆盖

踏进市立医院,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急救意识。

为了抢得宝贵抢救时间,最大限度提高危急患者抢救成功率。医院按照“就近原则”将东西两院区划分成14个责任区域,在各区域醒目位置张贴急救电话,指定责任科室,各区域统一配备抢救车与除颤仪,抢救小组统一配备急救包(包括气管插管和抢救药品)。

在医院公共区域,安放10余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方便紧急取用,极大提高了突发应急救治能力。保证5分钟院内高级生命支持全覆盖。

此外,医院根据《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等制定了自己的紧急医疗救护体系运行机制,为紧急救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一响应人”为生命奔走呐喊

高效的院内急救体系虽然能够保障院内突发疾病患者及时得到救治,但,这远远不够。调查显示,近80%的猝死患者发生在家中,20%发生在路上或公共场所。对医院外猝死,在10分钟内被送到医院或者医生赶到几乎都不可能,如果身边有人能够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正确而及时的心肺复苏操作能够使患者生存率提升2~3倍。

为此,发起“第一响应人”,为生命奔走呐喊。“第一响应人”是指首先到达灾难现场,拥有救援证书且能够在应急救援中提供基本生命救助的人员。东院急症科护士长位兰玲就是青岛市红十字会“第一响应人”行动的发起者之一。这背后藏着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多年前的一个清晨,一名24岁的姑娘在公交车上呼吸心跳骤停,司机尽管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但终因没有现场施救,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24岁的生命戛然而止。她清楚地记得,七八位医生护士轮流进行心肺复苏,汗流浃背,抢救持续了四个小时,当年轻的生命在手中倏忽逝去,所有医护人员潸然落泪。那一刻让她刻骨铭心地认识到,救死扶伤不局限在医院内,应该让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挽救那些不该逝去的生命。

2013年,位兰玲赴北京考取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格。她积极促成医院成为“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技术,突发性灾难及其他意外的自救与他救,患者病情观察与判断,成为医院的金牌培训课程。她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公益讲座,录制科普视频,手把手地带教,培养了国家级救护师26人、省级48人,市级226人,形成了强大的培训师资团队。位兰玲带领她的师资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在社会上先后举办40余次急救知识讲座活动,培训应急救护学员,向市民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达万余人。他们的足迹遍布机场、车站、宾馆、学校、建筑工地、社区、广场,在她的影响和感召下,公益急救、自助助人的理念和技能播撒到社会各个角落。

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成立后,致力于向公众开展基本医学知识与急救技能公益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举办多场中小学生急救知识培训课程,培训中小学生500余人次;为青岛市残联开设美国心脏协会拯救心脏(CPR-AED)学员课程;为各大企业培训心肺复苏知识、Heartsaver基础急救/CPR/AED学员课程……随着心肺复苏培训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掌握了抢救的技能,当他们的身边出现危急患者的时候,他们能够以“第一响应人”的身份及时出现,在“黄金时间”为患者及时施救。

新闻推荐

见证风雨,共同打造知名品牌

文/半岛记者陈源图/被采访人提供20年,《半岛都市报》由一张报纸发展为融合报纸、客户端、微博、微信等的全媒体平台;20...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