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系统运行12年 青少年短视频刷不停 如何才能防沉迷?

济宁晚报 2019-07-23 09:30 大字

“孩子一有空就看短视频,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确实挺浪费时间的,但一看就停不下来”……当下,这样的问题困扰着许多家庭。

火爆的短视频让不少青少年沉迷其中。去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牵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家长、学校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让他们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看优质的短视频,这是更需要我们去关注的。

孩子为何喜欢看? 放松解压逃避现实

“我本来只打算看半小时,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刚上高一的小冉感到很苦恼。“我明白时间很宝贵,但只有在看短视频的时候,我才能暂时忘记作业、考试和排名。我总安慰自己,一个视频不过几十秒,可谁能想到,看着看着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青岛的牟女士刚开始给女儿看短视频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会变成一个让自己头疼的大问题。“我看网上那些跳舞唱歌的短视频挺好玩,就想让孩子也跟着学学。结果现在一发不可收拾,一有时间她就抱着手机看,叫她出门、吃饭都听不见。”

短视频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大多因其内容新奇、节奏轻快、轻松幽默,抓住了用户的兴奋点。短视频的吸引力,成年人都难以抵挡,更不用说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了。

“在有时间控制、内容筛选的情况下,让青少年适度观看短视频无可厚非。毕竟,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学习生活与互联网密不可分。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其实是短视频的沉迷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认为,沉迷既表现在长时间观看,也表现在青少年对视频内容的模仿行为等方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沉迷短视频和沉迷游戏、沉迷网络的心理机制相似,大多出于逃避现实的动机。“青少年如果在家庭、学校中遇到了问题,往往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沉迷。”“孩子沉迷短视频是因为短视频满足了某种心理需求,比如孩子喜欢在短视频中美化自己,说明他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存在需求且没有被满足。”孙宏艳表示,只有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丰富他们的现实生活,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谐的亲子关系;老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正向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自我管理。

家长应该怎么管? 有效陪伴正确引导

小硕是安徽合肥的一名小学生,平时喜欢在网络平台上观看搞笑类和游戏类短视频,而且一看就是个把小时。今年3月,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试点上线后,小硕的父亲张先生立即设置密码,在各个视频网站上开通了青少年模式。本以为在“用户使用时段受限、服务功能受限、在线时长受限,且只能访问青少年专属内容池”的保护之下,孩子不会再沉迷短视频,可没过多久,张先生就发现,儿子破解了密码,还偷偷躲在被窝里看到了半夜。

但张先生并没有立即没收儿子的手机,而是默默观察儿子喜欢观看的内容,并以此为话题与其交流。一说起感兴趣的事,小硕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两人越聊越欢。于是,张先生开始向儿子推荐生活小技巧等有意思、有意义的短视频,并提议一起按照视频里介绍的方法做家务、做手工。“没想到效果特别好,孩子不但不抵触家务劳动,反而在验证了视频里的方法行之有效后,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说到这些,张先生很是自豪。

“陪伴是最好的管理。身处互联网时代,家长也要主动学习,寻找与孩子的共同话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正确上网、正确看待短视频。”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副校长冯璐说,许多家长一方面担心孩子沉迷短视频,另一方面又担心强制管束会适得其反,往往拿捏不好度。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老师,如果家长自身就是短视频的重度依赖者,孩子自然而然也会沉迷其中。“成年人必须作出表率。”孙宏艳表示,一些孩子走出沉迷,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的变化。当孩子认为现实社交乐趣远远大于网络虚拟乐趣的时候,沉迷就会慢慢淡化。现实生活价值的满足,就是孩子从网络世界走出来的最大动力。

学校怎样应对好? 合理利用扬长避短

前不久,河南郑州丽水外国语学校教师南瑞,与班里孩子一起完成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手工制作端午节香包。南瑞用抖音拍摄记录了同学们制作香包的过程,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青春期正是张扬个性的时候,把孩子们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让他们成为视频的主角,他们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就得到了释放。”南瑞说。

“很多孩子对短视频以及视频博主抱有好奇心,参与短视频的制作可以帮助他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从而降低沉迷的可能性。”孙宏艳表示,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短视频,鉴别内容的优劣,逐步建立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事实上,短视频正在逐步成为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一种方式。有调查显示,关注生活常识、兴趣爱好、人文风俗等轻知识类内容的短视频用户比重超过五成,80%以上的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学习过生活小技巧。

从过去的板书到如今音视频的多媒体,教育的形态与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教师表示,与其一味禁止孩子看短视频,不如想想如何发挥短视频在教育中有利的作用。只有真正让青少年学会分辨、学会自律,他们才能真正得到成长。(来源:人民网)

疏堵结合咋实现?

除了短视频,针对青少年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早在2007年就已上线。2009年,“绿坝—花季护航”软件开始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电脑上预装;2011年,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启动。此外,《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等法规,也对游戏实名制、防沉迷系统做了具体规定。一些大型游戏厂商近年来也开始尝试利用人脸识别、强制公安实名校验、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提醒、“宵禁”等技术手段,对未成年用户游戏行为进行管理。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正式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分析人士认为,世卫组织此举为各国界定游戏成瘾或沉迷网络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也有专家表示,世卫组织对游戏成瘾的界定标准非常高,但一些人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降低原有标准,导致适用人群增加,给一些非法运行的治网瘾机构可乘之机。

“政府应该将企业关于防沉迷建设等信息传递给全社会,让企业感受到社会压力、明晰道德底线,不仅对监管部门负责,还要对全社会、对未成年人负责。”专家认为,由于行业协会对自身风险和纠错的反应速度更快,由政府指导相关龙头企业成立各界人士参与的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相关规则、模式,约束游戏企业合规运营,是一条可行的路。更多专家认为,游戏、视频等开发者应吸收、发挥一流人才创造力,创造优质产品;教育界应利用好这些优质产品,或者与开发者合作,将其运用到传统教育中,让孩子和家长至少了解对于游戏和网络应有的正确态度;学界应通过深入研究,教会家长和孩子自主控制用网时间的方法,与孩子平等建立游戏规则等。当孩子和家长有了自我教育能力、选择能力,反过来会对开发者形成刺激和约束,因为低质游戏产品将没人买单。

(来源:新华网)

新闻推荐

“双会”将举办华为、微软等巨头齐聚岛城

由国家工信部、中国工程院联合指导,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2019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以...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