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场众生相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水浴场特写
1909年的汇泉浴场。热闹的海水浴场。上世纪30年代的湛山浴场。
文/半岛记者张文艳
夏日炎炎,如何避暑?
不必远行,青岛即可。
妙招几何?
洗海澡,逛公园,喝冷饮!
诸君请看,百年青岛避暑指南之洗海澡系列,旧报见闻,名人著作,浴场众生相。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我一到了海水浴场便有‘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感觉,从此一生一世也不会忘记”。(1948年9月5日《军民日报》)
不为海浴为“眼福”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报纸里,有很多关于夏季浴场的描写,妙趣横生。刊载于1948年《军民日报》周末版上的《海水浴场》一文中,作者萧云用“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形容自己进入浴场的心情。在他的笔下,成语、典故“脱口而出”,显然,目睹浴场上的场面,他是真的激动:
“在将近浴场的路上,便‘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好不热闹,尤其是‘风驰电掣’的‘流线汽车’,真是‘瞧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孔夫子还神秘。而大卡车又有‘张翼德喝断灞桥’之勇。只害得我‘战战兢兢’,虽在九十度(编者注:约32摄氏度)的高温下,而‘汗水不敢出’。走路时靠边不是,路乍不敢,看着别人一个个‘趾高气扬’,相形之下,愈觉自己尴尬”。
虽然已经到了1948年,人们的开放程度仍然有限,看着浴场上着泳衣的人,视之为“裸体”,看吧,感觉有点害羞,“在我呢,实在惭愧得很,虚度年华至今尚未做过这种‘运动’,并且我又是‘胆小如鼠’,平时看看钢笔水则可,若一日浸入这茫茫大海之中,难免要‘相顾失色’,甚至‘昏迷不醒’,若因此‘呜呼哀哉’岂不冤枉?”可是,不看吧,岂不白来?“见到这份境况,我本想立刻回去,不过想到大热天,大远道,好不容易走到这里就告辞,未免于礼不合。‘既来之则安之’,我既不愿公开展览我的躯体,就参观参观这些‘上帝的艺术品’又有何妨?念及此于是我‘安步当车’,顺着海沿走去,实在‘美不胜收’”。
成语、典故的运用如今看来,其实有些夸张,然而作者彼时彼刻新奇、激动的心情显而易见。不过,作者并没能欣赏多久,由于他衣着整齐,只看不下水,遭到了几位大汉“怒目而视”,“大概是‘谢绝参观’吧”,“英雄不吃眼前亏”,“只好‘退避三舍’了”,好不容易出来看个光景,结果被几名大汉吓得不轻,“热意全消,连忙跳上洋车‘溜之乎也’,从此再不敢去矣”。这位作者又学了一招“解暑新技能”:惊吓!
确实,在沙滩上,除了洗海澡消暑,不少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看人,比如这位“半老徐娘”即兴赋打油诗,调侃诸多浴客“爬上水来如猪肥,肩膀肚皮颤巍巍”,最后道出自己的真正“目的”:
“海水远上碧云间,翘起光腿卧沙滩。此来不是浴海水,其目的在使人馋”。(《看海水浴》《青岛时报》1935年6月22日)
有趣的是,一位号称“半僧”的人,对以上打油诗颇为不满,也写诗回应:
“老年眼福孰如君,只个逍遥傍水滨。此福谁能消受得?老年犹是少年人。从头至足看分明,最是当中一点红。料想徐娘看不尽,长吁短叹两三声。”之后,冷嘲热讽,甚至有些暧昧的臆想。一众洗海澡的浴客,引起如此多的口舌,可见“吃瓜群众”在当时也很是流行。
逍遥自在且健康
那么,洗海澡消暑可以多逍遥?详见《青岛新民报》(1939年6月1日)这位作者(署名为景生)的“妙招”:
沙滩沐浴后,“你如再嫌弃寂寞,那么可以再带一具留声机,几瓶汽水,你躺在细软黄金似的干沙上,请你的爱人,开了留声机,唱起甜美的歌曲来,你饮着凉入心脾的汽水,你听着铿锵的音乐和曲子,看着奔腾的海水,面对着如花的美眷,你坐在清旷的海滨。那时,你会感到天上人间之乐趣!”
若是旱鸭子怎么办?不急。“你如不善游泳呢,你可千万携着双保险圈,保险圈扶在臂下,能教你进退自如,来往如意,否则你只有望洋兴叹了!”
洗海澡有什么好处呢?“海水性咸,能治疗一切皮肤病,所以远来游人,梯山航海,而来试浴的人很多,海水浴场开放期间,是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至八月三十一日止,前者胶济铁路有发售海水浴客的来往减价客票的办法,每年阴历八月里还举行一次祭海大会,扎高台放烟火,尤其是热闹非常”;“你来试浴时,不必携着帐篷,也不必请你的爱人持着花伞,因为海水浴,原是叫阳光来晒的,阳光晒了,与你身体的健康上,很有裨益呢!”
洗海澡到底有什么好处?“洗海水澡的好处,可说是不胜枚举,总起来说,就是能够健康身体”,作者吴抚亭列举了五个:第一,是“对于人体健康有益的运动”,能“使肌肉发育”;第二,能“清洁身体”;第三,海水中的各种矿物质有益身体;第四,“海水有自然消毒的能力”;第五,“世界卫生家常说:日光浴、空气浴、水浴三者,对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而进行海水浴的时候,这三种浴皆得同时进行,所以对身体的健康,非常有益的”。(《谈谈海水浴的益处》,《青岛时报》1934年8月22日)
除了健康,浴场周边优美的环境,浩瀚的大海,也能涤荡人的心灵,使人能放下所有的不安,享受片刻的愉悦:
“的确,一天也惟有这时候最畅快,空气任你自由自在地呼吸着,身上感到卸了重担似的轻松,你可以自主的随意的,去做一切所想要做的事,所想要想的一切……只有这时此情此景可以把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苦痛都忘掉了”(唐心雷《夏天的海滨》《青岛时报》1934年9月17日)。
网红浴场亦沧桑
海水浴场作为青岛城市的名片,从开辟之初,就带有政治和经济的利益。“自1901年起,德国人便在汇泉浴场设立了两个音乐演奏场,由海军第三大队的乐手每周来此演奏两次,为满足欧美人士的需要,第三大队还在其附属的海水浴场教授游泳,大人及16岁以上者银10元,小孩及16岁以下者银6元”(《青岛早期的旅游文化设施》)。于是,“每年,当溽暑将临的时候,全国以及全世界的人们,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地图上的青岛两字的地方去,只待暑天一到,只要是有钱、有闲、有旅行兴趣的人,都会投入到青岛的怀里去。”(倪锡英《青岛》)
浴场发展到上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大规模的正规浴场,并在之后开辟了六个浴场,规定也越来越严格,各种管理条例陆续出台。只是,随着青岛时局的动荡,浴场也经历了沧桑。如1948年4月27日《军民日报》就刊载了三百余日照难民将跑马场和海水浴场占用的问题,他们紧急寻找到太平山东北角下的一块空地,安置难民。同年的7月1日,海水浴场准时开放,然而“开放者仅为南海路及山海关路两海水浴场,栈桥以西之浴场因无更衣设备,禁止开放,太平角及燕儿岛两浴场已借与美军使用”。
洗海水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舒畅,还有生命的威胁,海水淹死人的报道屡见报端,令人唏嘘。
新闻推荐
记者沈健患者病例家里老人已经90多岁了,几年前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去医院诊断为白内障,但考虑老人年事已高,担心手术风险,一直没...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