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碑心石”青岛故事
由崂山区委宣传部监制,崂山区工商联出品,青岛建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原创制作的爱国主义纪录片《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历时一年的策划创作、寻访采风、历史资料整理,已完成制作,近期将在青岛地铁2号线、3号线、11号线、13号线以及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上播出。
追溯纪念碑碑心石开采往事
伫立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庄严雄伟,而刻有这8个大字的碑石取材于青岛浮山。这段往事由纪录片《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表现出来,让世人更了解那段历史,60多年前,一批默默无闻的石匠凭借着信念,用执着与毅力完成了一件当时举世瞩目的惊天壮举。
片中提到,青岛浮山的花岗岩硬度极高,抗风化耐酸碱度极强,石英多,云母少,且石质色泽大方素雅,最符合纪念碑所需要的石材要求。 1953年3月,青岛石料厂接到正式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料的通知。据当时参与开采的老人回忆,在接到这项开采任务的时候,所有的人心里都十分激动。虽然当时石料开采的条件较差,但心中怀着比石头更加坚硬的信念,他们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锤一锤、一凿一凿,硬是把一整块重达一百多吨的花岗岩开采下来,并从交通不便的浮山将大石运到了北京。
本片导演王绍君向记者介绍,从采石阶段到将碑心石运送到北京这7个多月的时间里,前后有7100多名石匠与群众参与到这项任务当中。 60多年岁月更替时光流转,参与开凿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工匠大多已经故去,知道开凿石料地方的人越来越少,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当年的石料厂早已成为现代化住宅小区。根据当年遗留下来残缺不全的老档案,测绘工作者努力求证,确定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开采处,并在片中公布了确切的经纬度数据。
寻访雕凿过纪念碑的老石匠
为搜集史料,剧组找到了曾经担任青岛石料场负责人的曲学歧老人,他回忆,“当时开采技术落后,这么大块石头怎么弄下来,大家都犯了难。领导专家开了好几次会议,当时还请了很有名的石匠李开山一起研讨。实验过程也失败了几次,最后还是决定用笨办法,就是在石头旁边砸出大沟,然后从下面一点点把它撬出来。这个办法很笨很累,但是最为稳妥。 ”
剧组还找到了当年从青岛去北京参与纪念碑雕凿的唯一健在的石匠刘宗具老人。 1953年,20多岁的崂山大石村石匠刘宗具和来自沙子口登瀛村的3位工友,从青岛坐着专列与纪念碑碑心石一同到达北京,如今3位工友已经去世,已经92岁的刘宗具老人说起这段经历,仍然十分激动。他还记得自己参与雕凿的是纪念碑的西北角,曾经见过周恩来总理。每年腊月二十三回青岛,过完正月十五再回北京,这样经过了4年,直到纪念碑落成。
88岁的顾广援是《青岛日报》的退休记者,他当年接下了这件事的报道任务,他也向剧组叙述了自己见证那段历史的记忆。
传递用平凡书写伟大的精神
纪录片最后列出了已知的40余位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开采及加工任务的石匠姓名,导演王绍君表示,以这部纪录片感谢当年崂山石匠们为那段岁月默默的付出。
据了解,纪录片《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是青岛市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献礼片,被列入2019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这也是这个团队继《掌勺味道——崂山风脉》入围2017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之后又一次榜上有名。 《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引起了中国影视著名导演《渴望》总导演、北京电影学院鲁晓威教授的关注,并亲自到青岛进行艺术指导。青岛著名音乐人赵晓凯为本片配乐。
导演王绍君介绍:“本片故事是解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来自青岛浮山的一段往事,是一部正能量作品。创作和拍摄过程给剧组中的年轻人带来许多心灵火花的撞击,通过与老一辈石匠们接触,我们体会到那一代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每一位石匠都非常平凡,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平凡书写着伟大,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作为记录者,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 ”据了解,本片将参与角逐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
记者 单蓓蓓
新闻推荐
不忘初心,不负荣光,带领乡亲奔小康 上马街道郭家庄社区党员孙春英——想为乡亲们做更多的事
炕头经济”领路人孙春英。半岛记者高勇男实习生黄冬梅上马街道郭家庄社区,72岁的肖丕芳老人这把年纪了在家也没闲...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