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 教育界那道璀璨之光 ——回顾青岛教育史,关注影响深远的人与事

半岛都市报 2019-06-18 04:36 大字

雷法章(1903年~1986年),湖北汉川人,1921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学院教育系,旋即应聘入天津南开学校服务,任训导主任;1930年应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邀请,转赴青岛任教育局局长,在职六年,建树良多。

张文艳迟炜萍

毕业季,谈谈教育那些事儿。

前两天,带娃读书,读到了一句励志名言:“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小朋友背了很多遍,因为他总是读成“玉不雕”,或者“木不刻”,反复多遍后,眼泪婆娑,倍感委屈,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他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已属不易,只是用字不准确。不过,“人不学,不知理”,他完全记住了,并反复使用,也许,这就是教育的魅力。

青岛的教育史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紧密相连。

从古代的私塾、科举,到书院、学校,留下名姓的亦有很多,郑玄和他的康成书院,是古代旅寓青岛引领时代风骚的教育名人,“郑玄之后青岛地区书院纷纷崛起,涵润一方文化教育”。从清末到民初,德、日入侵青岛,教育也随之被染上殖民的意味。

时间推进。胶澳商埠时期,青岛主权终于回归。从1922年到1929年,还不到七年,在青岛的沧桑的历史长河中不算长,但此时的教育却为青岛刻下了特殊的印记。结束了带着殖民色彩的课程,国人教育体现了民族性和权利性。

毕竟,被压抑了25年,教育的色彩从灰色逐步过渡到了丰富多彩的颜色,我们也看到了前辈们为了兴学育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他们的急迫心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也可见一斑。

能够说明这一阶段教育突飞猛进的是数据,每年都有新增的公立小学,1929年公立小学总计已经达到了52所,而且人数高达8000余人,可见,回归主权后的青岛基础教育愈发普及起来。

当然,相比于小学,中学略显逊色,公立中学还是较少,主要以私立为主。高等教育最为耀眼的,要属高恩洪创办的私立青岛大学。1924年10月25日的开学典礼上,高校长慷慨陈词:“本埠为东部要区,沿海重镇,自然亦可成了一大学区域,既可承继礼仪之邦荣誉之历史,又可谓国土重光之纪念”。从此以后,俾斯麦兵营作为大学校舍,迎来了一批批的熠熠星光,也为这座海滨城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30年代,在青岛的教育史上,放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芒,到1937年之前,形成了百花盛开的良好局面。摆脱了殖民教育,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提出推行爱国教育的理念。在他看来,“青岛以向日之渔村,多年被外人管理,自无本国文化课言,故文化建设亦非常重要”。文化的落后,是制约发展的一大痼疾,所以,琅琅读书声里,是国家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国立青岛大学(后为国立山东大学)吸引了一大批鸿儒驻足,更为青岛文学铸造了光辉的一页。

而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教育的推动。沈鸿烈在天津南开找到了张伯苓的“左膀右臂”雷法章,并“挖墙脚”,把他带到青岛,委以青岛市教育局局长的重任,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雷法章到底是何许人,让沈鸿烈如此看重?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教育研究学者翟广顺先生对他与青岛的教育进行了详细著述。在青岛市档案馆,笔者查阅到了一份资料,不同于大多数教育评论对雷法章对青岛教育贡献的表述,而是列举了雷局长的“十大罪状”,其中第一条就指出他“资格不合”:“查雷法章乃未立案之私立武昌文华大学毕业,在校之时系研究神学毕业,之后充天津私立南开中学童子军训练员及训练课主任”,这种学历也就可以做个“牧师”,当局长是不合格的。之后说他“违背党纪”“不听部令”“摧残教育”“植党营私”等罪状,其实看下来,显然是因为沈鸿烈对雷法章过于器重,引起的嫉妒和不满。对于雷法章频繁更换大量中小学校长的投诉,翟广顺先生说,雷法章任用的例如谭书麟、刘菊淡等都是教育界的人才。至于其他指控,不知是真是假,但是雷法章做局长期间,对青岛教育做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时期,兴办乡村小学、充实学校学额、重视培养师资,大批小学校舍在青岛的乡间成立了,青岛市教育局于1932年制定了《青岛市教育乡村小学充实学额暂行办法》,规定如果家境不错,但不让孩子上学,将会被罚款一到十元,入学才能归还,中途退学,还得罚款。专门培养教师力量的李村师范学校在此时也建立了。可以说,形成了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

而这个阶段里,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一大亮点,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对教育的补充和补救,也是提高人民素质的保证。到了1935年,青岛市民众,已经有70%的男性、30%的女性在民众学校受过教育。

然而,蒸蒸日上的教育在1937年底戛然而止,1938年初日本再次侵占青岛。青岛文史专家、87岁的鲁海先生,至今还记得他在江苏路小学校上学时,日本人逼着他们学日语,而他们等到日本监督一离开,就唱起了那首悲壮、凄凉的《松花江上》: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1945年抗战胜利,教育恢复,然而政局仍然动荡,直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以文教部部长王哲为代表的新的教育群体拥入青岛,沧桑的历史给教育留下了璀璨的一面,也曾滑入过低谷,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青岛从小学到中学,以至于大学相继繁荣,青岛教育在路上。

新闻推荐

崂山区投入150万元搭建智慧电梯监管平台

半岛记者李晓哲报道本报6月17日讯日前,记者从崂山区财政局获悉,今年,崂山区投入150万元搭建智慧电梯监管平台,计划...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