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书写“蛟龙号”科学之美

青岛晚报 2019-06-15 06:45 大字

“这是第一本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希望孩子在体会文学之美的同时,还能够跟随故事情节深刻体验我国海洋深潜探索事业中蕴含的科学之美。”于潇湉最新推出的儿童文学作品《深蓝色的七千米》,通过讲述一群来自不同家庭、怀着对“蛟龙号”的热爱而走到一起的青少年的成长故事,将“蛟龙号”的科研工作融入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在弘扬团队敢于吃苦、敢打硬仗的精神,向青少年树立正面榜样的同时,介绍了我国海洋自主科研事业的突出成绩和世界领先地位。

于潇湉出身于海洋科研家庭,父母都是海洋研究学者,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对“蛟龙号”不陌生。她回忆,在自己十几岁时妈妈因为工作出海航行了一个月,寄回一本航海日记。“里边描写了海上的日出,伴游船侧的海豚,还有刚被鱼叉叉到甲板上、不停变换颜色的章鱼,以及被一望无际的海洋包裹所产生的孤独和壮美感。”这件事情也激起了一个孩子对海洋瑰丽的幻想。她把这个情节写在了《深蓝色的七千米》中,小主人公付初也收到了一本妈妈写的航海日记。

“在写作这本书之前,我与海伴随了三十多年,但海对我来说,仍然像一个蓝盖子,盖住了它的神秘、疯狂,也盖住了它的宝藏、资源。海平面下到底在发生着什么,一直是我从小到大都很关心的事情。由于我对深海世界从小就充满了好奇,因此一直就很关注‘蛟龙号’的新闻。在选择题材时,不由得想到了‘蛟龙号’。”

2018年5月左右,于潇湉开始进入一边采访一边学习的状态。她先是联系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说明自己的创作思路。得到采访许可后,就前去采访潜航员和“蛟龙号”主创团队。真正的困难是自己科学知识以及海洋知识的匮乏,于是她买了所有关于“蛟龙号”的书,也看了所有相关纪录片,求助身边一切可能与此有关的人。“整个写作过程有就是不停地在写,不停地在问,不停地在查资料。”“‘蛟龙号’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整个团队的。是国家的,也是人类的。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人坚守、忍耐、付出和专业,是触动我最深的。”于潇湉带着这样的情感和知识积累,她开始正式写作《深蓝色的七千米》。

“如何把孩子们拉入海底世界”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于潇湉设计了一群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因为不同目的而接近“蛟龙号”的少年,为了成为未来的潜航员而努力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亲身参与了“蛟龙号”的海试,也帮助了一心想要成为潜航员的青年完成了下潜梦想。“我一定要让孩子们跟随我笔下的主角们参与到整个事件当中来,让他们有这种切身的代入感。”

关于科学,于潇湉选取了孩子最有可能感兴趣的几个点着重来写,比如“蛟龙号”上浮和下潜的方法,海水的压力以及海洋生物、海底地貌。潜航员在仓内是如何的工作,他们有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以及这样的危险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等等。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科学和情节是无法分割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除了专业知识的表达外,文学部分的表达使用的是于潇湉偏爱的诗性语言。“文学的思与美和科技的力与专,我是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去包裹的。我想把科学之力和文学之美尽量结合到一起。”

近日,《深蓝色的七千米》入选了中宣部2019优秀主题出版物。

新闻推荐

名师带你赏经典

早报6月14日讯昨日,记者了解到,为助力青岛“音乐之岛”建设,按照“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安排,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组委会特邀...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