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传递,18人当场登记捐器官 “中国器官捐献日”现感人一幕,医生携护士妻子来捐献
王新夫妇在现场填写器官捐献志愿表。
海大老教授正在咨询捐献器官的事。文/图半岛记者刘丹阳
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捐献者家庭、受捐者、移植医生……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体会了更多关于生命的脆弱与强大。6月11日,中国器官捐献日,青岛市红十字会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大爱捐献,生命永续”的器官捐献宣传活动。没想到的是,宣传活动得到了在场许多人的响应,仅在现场就有18人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郑重签名。
身着手术服
携护士妻子来捐献
6月11日上午,在青大附院一楼大厅,一首医护人员共同演唱的《感恩的心》吸引了许多人驻足,器官捐献日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上午10点,一个匆匆的身影出现在人群中。他身着绿色的手术服,戴着手术帽和口罩,可谓是全副武装。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妻子。这对夫妇都是青大附院的医护人员,丈夫王新是肝移植科的外科医生,妻子朱文燕是手术室护士,两人正是结缘于肝移植手术台,最终结为夫妇。此时他刚刚下了手术台,这台手术从早上6点做到10点,王新的鬓角还带着薄汗,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两人二话没说,很快在登记表上签了字。
王新大夫从事肝移植工作已有10年,见证了大大小小2000多台移植手术,也正是因为天天面对,他们对器官移植早已习以为常,也深知器官捐献对于那些苦苦等待的患者有多么重要。“我俩选择捐献器官,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王新说,夫妻俩都没有特意与对方郑重地商量,决定很简单。或许是一种夫妻间的默契,也可能是同为器官移植医护工作者的使命感,一个眼神一句话,两人便心领神会,达成了共识。
老教授坦然签字
只盼器官能派上用场
在现场,还有一位年迈的奶奶,她的身上还穿着病号服,很早便过来向医护人员咨询器官捐献的事宜,并很快做了登记。奶奶名叫李桂玲,是中国海洋大学的老教授,今年72岁了,她的丈夫是一名军人,夫妻俩早就有去世后捐献器官的打算,却一直不知道怎么报名。这几天,李奶奶因病住院,正好看到了医院的器官捐献日的活动,便毫不犹豫地做了决定。
签了字的李奶奶显得十分轻松坦然,在李奶奶看来,器官遗体捐献是件很好的事,值得在全国大力提倡。对于捐献器官,李奶奶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和顾虑,唯一的担心就是自己年龄大了,不知道器官还能不能派上用场。“人走了,遗体也没什么用了,埋在墓地里还要占用土地资源,我不想去世了还给国家、给孩子添负担。干脆我们都捐了,将来我们老两口的遗体或者器官说不定还能帮助到别人。”
据了解,活动现场有一百多人在签名墙上签了名字,18个人正式填写了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还有很多人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上做了线上登记。
搭建接力桥梁
她完成675次“生命摆渡”
在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中,有一种职业不为人所知——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张艳艳是青大附院唯一一名专职协调员,也是胶东半岛地区器官捐献的主要联系人。自2014年从事这项工作以来,她已经见证了675例捐献移植手术,今年也已经有92例。
器官捐献协调员负责器官捐献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以及在适当的时机与那些已经无法挽救的患者的亲属进行沟通,传递器官捐献的理念,并做好捐献服务工作和见证工作。可以说,器官捐献协调员在一场场生命接力中扮演了“生命摆渡人”的角色。
作为协调员,张艳艳见证了太多伟大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也遇到过各种辛苦和困难。端午节期间,她一天都没有回家休息,吃住都在医院,所幸成功联系了几位捐献者,还是颇感欣慰。
“上个月有9例成功捐献,而我实际去沟通的有20多例,有十几个家庭都拒绝了。”张艳艳说,目前依然存在个别非法活动,使得人们对器官捐献充满了不信任和误解,让协调员的工作更加困难,被质疑、被拒绝是常有的事。“沟通的时候,我经常被要求出示证件,还被问是不是不正规的小医院小作坊,是不是人没走活着就要摘器官。”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器官捐献知识普及和理念宣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器官捐献的最佳时机是在死亡5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器官便不能再用了。”张艳艳说,但是每一位意向捐献者都值得尊重,即便没有捐献成功,能够做出这样大爱的举动,也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数据器官缺口依然巨大
“器官捐献”,是一个对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1960年,第一例器官移植手术完成,标志着器官移植手术这项现代医学开始步入中国。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5月26日,全国进行捐献志愿登记的人数达到了1320406人,实现捐献23937例,共捐献器官68337个。
据了解,目前器官捐献志愿登记除了线下登记之外,还可以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进行线上登记,另外,在支付宝上也可以完成一键登记。
2015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合法来源,我国公民自愿捐献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患者数量庞大,器官严重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据了解,中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大概有30万人,但真正能够成功实施手术的每年只有1万多例,供需比约为1比30,在全球还处于中游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器官捐献的缺口仍然十分巨大,多数患者都在等待器官的过程中离世了。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教授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支持中国器官捐献公益事业,让更多生命在阳光下得以延续。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徐军李晓哲报道本报6月11日讯在6月11日举行的青岛健康产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作为青岛市市属规模最大...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