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文怎么了 范文来了
昨天,18岁的高考生迎来了人生的首次大考,作文题目关于“劳动教育”的思考,对这样一个中规中矩的作文,早已经过了18岁的作家们会怎么写呢?早报邀请了6位岛城名家与高考生们一起写作文 (限于版面,文章有删减)。
给劳动者以尊严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大家好!
过去我的长辈常说的一句话是:干活不惜力!是说干活舍得出力气。下乡劳动种小麦,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与农民壮劳力一起比赛推小车往地里送粪,农民看了都觉得受不了,说能干了这个活,什么农活都能应付。这是我成长时所体验的劳动。
除此之外还干过石匠,打石头垒墙,干过搬运工扛大包,后来干维修工的时候,由于是大机械,也出大力,但是技术含量比较高了,必须动用脑筋钻研各种机械理论知识。那时老师傅们说,出大力好,干完活没心事能睡得着觉。而后来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读书写作成为我的工作生活主要内容,便出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状态,晚睡是做到了,却不能早起;也常常有用脑之后难以马上成眠的状况。
睡不着的时候,常常听到街上有打扫街道的声音传来,就想清洁工人真的是很辛苦,天不亮便开始工作了。想起当年下乡知青常说的一句话:只要能回城,哪怕扫马路、刷厕所也愿意。“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陶潜笔下的农耕生活,而近些年,城市的清洁工大都是进城的农民工在做。一则是勤,农民有句俗语:人勤地不懒。是说只要人勤快了,土地会给人以回报的;二则是“不匮”,尽管土地会给人以回报,而相对与在城市打工扫大街的所得,还是有差距。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孔子的话,其中的“均”不是平均的意思,朱熹分析为“均,谓各得其分”,“分”是本分的意思,在古汉语中还有“权利”的意思。那么回城做城市人,无论是工人还是教师、科学家、商人等等,可以说是在守其本分,而农民的本分理应还是耕种土地以获得“勤则不匮”,进城打工不是串行了吗?农民的勤劳是被土地的墒情所赶着的,耽搁一时,便误一秋。过了种植的时节,秋天便不会有收获。而“本分”中所含有的“权利”,理应是农民的尊严,是劳动所获得的。然而农民却放弃“权利”的尊严,到城市里做各种体力劳动,尤其是有些人在城市里做电气焊工,开机械工程车等等,都能做得风生水起。今日中国的城市哪里没有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
如果说要尊重劳动,不如说该尊重劳动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孟子从一个方面阐明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 “人生而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句口号,最早出现在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从我们不再用搓衣板洗衣服,高铁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互联网的信息时代不断刷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等等,这些知识分子的科研成果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这些都是劳动的组成部分。
不同的劳动,会获得不同的劳动成果。今天的科学技术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从制度上给予农民以其“本分”应有的权利,即价值所体现的尊严,想必劳动会从生存本能的需求,上升到更高的层面。
韩嘉川,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原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原《青岛文学》副主编。
劳动创造喜悦
说起劳动,许多同学会背诵——“劳动着是美丽的”或者“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之类的话。这些从教科书上摘抄来的句子,往往只是一句又一句的空话,虽然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都喜欢引用几句,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劳动就是受苦受累,无数的人终其一生,就是做一件事,逃避劳动,享受懒惰。人们必须要劳动,那是因为不劳动就没有收获,假如有一种办法可以不劳而获,相信无数人会趋之若鹜。
尤其是在今天,科技空前发达,物质生活空前丰富,许多辛苦的体力劳动已经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只要你愿意,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也许并不困难。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倡劳动呢?
劳动意味着价值。人类的快乐来自哪里?如果你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或者进行过一定深度的思考,你会认同这样的观点:人类的快乐,来自心灵深处的喜悦,在于你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实现,而使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得到实现的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劳动。在果园里采摘,又红又大的苹果满满地装了一篮,看到这样的场景,每个人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喜悦甚至要超过吃一整篮的水果。这便是感官的满足与内心的喜悦的区别。劳动便是这喜悦的源泉。
劳动意味着创造。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虽然人工智能已经无所不能,流水线作业成本越来越低廉,但是手工制作的产品却越来越受到追捧。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在实际使用中肯定能满足你的需求,手工制作的产品,千差万别,往往还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但是售价要高出许多。为什么呢?这里便体现出人类在消费中的精神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选购一件衣服,并不只是因为它能保暖,而有更多的审美的要求,这便是精神的需要。人类的劳动其实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这一个瞬间过去就不再存在,而劳动的结果——那些千差万别的产品,记录的便是千千万万个瞬间的创造,它们互相不能替代,也就因此有了艺术的品格。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句话更通俗地说便是,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美感。
所以,所谓的劳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制造出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而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需求。东晋诗人陶渊明津津乐道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宋代诗人陆游“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他们在耕种生活中体会到生活的真意,这正是劳作的力量。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与丛林中的猩猩、草原上的狮子有所不同,这其中最大的不同便是人类的精神需求高过物质的需求。人之所以为人,乃是人类能够以劳动产生价值,以劳动创造精神的满足。
同学们,听了我这一番话,你还会觉得劳动只是一件辛苦的、无奈的事吗?
张彤,资深媒体人,作家。现任《青岛文学》编辑部主任。出版有 《曲终人不见》《青岛艺术史·影视卷》等,散文随笔散见《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报刊,有中短篇小说发表于《山花》《清明》等。
劳动让我们更强大
一听到“劳动”这两个字,有些同学一定会说,劳动是个陈旧的词了,现在的人谁还热爱劳动?你错了,劳动是崇高的,劳动是人类的起点,当初,人类因为站立和劳动而真正进化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是人类的恩主。如果人类不是从劳动开始勇敢地挑战自然,不是在劳动的历练中不断进化,也许今天的你我还在原始森林里披着树叶,攀缘着树枝,为一枚大自然赐予的果实争夺得不可开交。是劳动锻炼了人类的肢体,教给人寻找经验的智慧,并且给了人类不屈不挠的韧性。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没有劳动的人生是颓废的、苍白的,历史上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纨绔子弟是不劳动的,他们早已经被淘汰进历史的尘埃里。无论是靠体力劳动生存的普通人,还是富甲一方的豪门贵族,无论是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者,还是正在学堂的读书的儿童、少年,大家都需要劳动。
你会说,我们每天都在课堂上听课、写作业,这就是劳动。你还会说,我们每天那么紧张,又是做题又是听课又是上辅导班,哪有时间劳动?时尚的同学会说,体力劳动?太out了,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完全可以交给机器人去做。
是的,科技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但是很多事情它无法代替,比如劳动赐予人类的独特体验。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当然知道学习的艰辛,也知道用体力劳动来缓解脑力劳动的好处。扫地、洗衣、帮忙做饭,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赏花的时候为花坛拔一些草,走路的时候帮板子车推上坡的路,这些劳动就在身边,就在手边。
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力强盛、科技发达的时代,但是我们不可以轻视劳动。我们的父辈、祖辈、祖先都在劳动中获得了智慧和力量,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以勤劳著称。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的标签,是中国兴旺发达的法宝。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正是因为勤劳,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世界,描绘了人类发展的精美画卷,我们5000年的文化才会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勤劳,四大文明古国的阵营里,唯有中国长存不衰,并在新时代爆发出新的生机。正是因为勤劳,我们必将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
张金凤,中国作协会员,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在 《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北京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作品百余万字,曾获鄂尔多斯文学奖、老舍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等。出版散文集《空碗朝天》《草岁月,花年华》等四部。十余篇散文被设计成中考阅读试题。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王爱科通讯员徐福强6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健康论坛首届大会将在青岛举办,乘着博鳌论坛的东风,我院届时将举...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