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影像“导航”手术守护“最强大脑”
青岛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伯晨从医32年,始终致力于神经外科的微创精准治疗,他在岛城率先开展脑立体定向技术,并逐渐将手术计划系统、PET-CT等图像融合系统、3D打印和虚拟技术相结合,不懈追求着最精准和最微创,手术水平达到省内乃至国内领先水平,一次次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达到省内甚至国内领先水平
大脑不同的区域掌管着人不同的功能:说话、运动、记忆、情绪……这里的中枢神经细胞极为脆弱,缺血缺氧5分钟就会死亡,而且不能再生。 “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个西瓜,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就是在尽量小的损伤西瓜这一前提下,取出一粒小小的西瓜籽。 ”刘伯晨说,手术中的每一个操作都关系到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给大脑做手术无异于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刘伯晨自1987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早在1992年就将立体定向微创技术引进岛城,将精准再精准作为毕生追求。 1996年,他前往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并在1997年前往苏州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还前往安徽省立医院跟随全国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技术的权威汪业汉教授团队学习交流。刘伯晨率先引进的脑立体定向手术计划主攻脑出血、脑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病以及其他占位性病变等的应用。30多年来,刘伯晨带领团队将脑立体定向技术与手术计划系统,功能性的PET-CT、高分辨率核磁、图像融合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填补多项省、市级技术空白,手术水平达到省内甚至国内领先水平。
实现脑立体定向定位图像
“神经外科手术,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并保证在手术中不‘迷路’至关重要,很多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为此奋斗大半生。 ”刘伯晨说,脑立体定向微创技术在手术前给病人带上头架,做好参照系,用CT或者核磁共振扫描出图像,然后通过立体定向工作站选择入颅点,模拟出整个路径。近年来,影像学革命性的进步为神经外科医生们探索生命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手术前,医生对患者进行CT和核磁共振检查,取得了解剖图像,有些甚至需要行PET-CT检查,获得了脑内肿瘤的功能代谢图像,根据PETCT图像找到脑内肿瘤代谢最活跃部位,决定了最佳手术活检靶点。医生将PCTCT的数据与CT核磁共振数据进行图像融合,得到脑立体定向的定位图像。
率先应用虚拟混合现实技术
“虚拟混合现实技术赋予医生一双透视的眼睛,手术中的医生可以看见大脑内的重要结构和肿瘤,避开脑内重要血管和功能区,让手术更合理、更科学,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损伤。 ”刘伯晨说,所谓虚拟混合现实技术就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佩戴混合现实眼镜,患者就好像变成了 “透明人”,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身体内器官的三维立体影像,假如想看该部位器官的侧面、背面以及内部,只需伸手去“触摸”虚拟影像,可顺利地上下左右任何角度地将其移动、翻转、标记……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这样充满科幻感的医疗手术,如今已经走进了现实,并在世界范围内由中国神经外科专家最先应用到了临床。在市中心医疗集团神经外科团队的手术中,这项最前沿的技术,已经开始率先应用。
记者 黄飞 通讯员 马华 摄影报道
/ 医生档案 /
刘伯晨从事神经外科32年,现担任青岛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青岛市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省神经外科学分会急救与危急症专业学组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岛市脑神经外科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他擅长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及神经功能性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计算机手术计划系统辅助CT/MR脑立体定向手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专利4项,是专利第一设计人和专利权人,完成著作5部。他所带领的神经外科填补多项省、市级技术空白。在脑立体定向仪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将高血压脑出血以往40~60%的死亡率,降低到了8%以下,居国内领先地位。
新闻推荐
看这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的码头,这桥吊这门机这大型的输油管道这在蔚蓝上雄伟耸立的庄严还有,这滋润延展、光洁的码头需要整合...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