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儿童节更多一份爱 岛城医护人员化身医院里的“爸爸妈妈”呵护儿童身心健康
六一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充满着歌声与微笑。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把患儿当做自己孩子般救治、照料的医护人员,孩子们才真正得以茁壮成长。在六一儿童节之际,记者走进青大附院、市立医院、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医疗机构,一切为了孩子,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别样的儿童节,更多了一份爱和寄托。
青大附院
为早产儿庆祝第一个儿童节
很多人都说,青大附院新生儿科是一个见证奇迹的地方,这里,有最娇弱的生命,也有最坚强的守护。小小“巴掌儿”,胎龄25周的三胞胎,胎龄仅24周、出生体重仅630克的超早产儿……新生儿科一次次刷新着青岛市的最小早产儿救治纪录。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事业,为生命而战,他们不遗余力,绝无松懈,各项新技术的开展使小于28周的超早产儿存活率达90%以上,超早产儿救治水平已位居国内前列。
宝爸宝妈监护室陪孩子过节
5月31日上午,青大附院新生儿科的监护室门前,不少宝爸宝妈翘首以待,其中一些家长还未见过自己的孩子。当天,青大附院新生儿科邀请胎龄小于28周的小小早产儿的爸妈们走进监护室,留下爱的印记,共同庆祝宝宝们生命中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
七步洗手法、更换隔离衣、戴好帽子口罩、鞋套……全副武装后,爸妈们在护士的引导下来到暖箱前。有的爸妈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宝宝,忍不住留下激动的泪水。在护士的指导下,妈妈们为宝宝们做了袋鼠式护理,使宝宝更有安全感。青大附院新生儿科为每个家庭准备了特别的礼物——手脚印相框,让爸爸妈妈们亲手为自己的宝宝留下成长的印记,并把平时记录的宝宝精彩瞬间插入到相框中。
每年收治新生儿近2000例
“这周门诊上,一个1岁4个月的孩子给我们比心,太高兴了。小女孩出生时胎龄仅28周,体重只有800克,现在发育很好,看到宝宝健康成长很有成就感。”青大附院新生儿科主任姜红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大附院新生儿科是山东半岛地区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及新生儿专业教学及科研中心,每年收治新生儿近2000例,其中,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胎龄32周的早产儿近400例,体重小于1000克/胎龄小于28周的超低/超早产新生儿80例以上。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存活率达95%以上,小于28周的超早产儿存活率达90%以上,而我国超早产儿平均救治成功率不足30%。
市立医院
高危宝宝别怕我们陪你长大
市立医院东院儿科的年门诊量为15万人次。如此庞大的门诊量,意味着科主任李红和她的同事们每天要想办法护佑“熊孩子”们出现的各种健康状况,同时要安抚家长们焦灼不安的心。为了避免家长带着孩子盲目求医,东院儿科门诊又设立了专业性更强的亚专科门诊,例如呼吸、消化、过敏、神经、儿童保健、高危儿门诊等。其中,已开设五年的高危儿门诊在全市的市级医院中并不多见。在这个“稀有”门诊中,医护人员陪着宝宝们闯关,见证着他们从高危宝宝、问题宝宝成长为健康宝宝。
高危宝宝的出生几率占新生儿的10%左右。据东院儿科主任李红介绍,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和新生儿期,存在对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有危险因素的婴儿。高危儿的生长发育不仅牵动着整个家庭,他们日后的成长也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之前我专注的是新生儿领域,五年前我来到了儿科门诊工作,着手成立了高危儿门诊,主要目的是让专业的儿科医生来护佑高危宝宝,过去频繁换医生导致对宝宝病情不熟悉等情况不会再发生,专业医生会在宝宝出生后一直随访到孩子两岁半。”李红介绍,高危儿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早产宝宝,他们在出生时就被发现体重过轻等问题,还有的高危儿因出生时窒息、缺氧或者宫内感染,在出生后便住院接受治疗,这些高危宝宝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筛查。
李红向记者介绍了一位成功干预的例子:有一位名叫棒棒的小朋友,因母亲怀孕时出现严重的妊高症,他出生时体重只有1000克。住院近两个月后,棒棒的体重达到了1900克。之后,高危儿门诊对棒棒的成长进行个性化指导和随访,期间他出现过发育滞后、社会交往偏差等问题。经过高危儿门诊专业团队的喂养指导、智力开发、康复训练等措施,现在棒棒已经和普通小男孩一样,生长发育非常健康。因此,李红形象地说,通过高危儿门诊有效干预,出生那一刻的情况并不能决定宝宝的未来,相反高危宝宝也可以不输在起跑线上,拥有同样美好的未来。
市精神卫生中心
心理健康要从娃娃抓起
“近一两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多,最近一段时间,我从门诊量上就有很深的体会。”昨日,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姜桂兰回顾了近期的门诊接诊情况,发现她每天看的六七个初诊号中,总有三四个是青少年。这些孩子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抑郁,有的出现自残,因为不开心出现了悲观厌世、不爱上学等情况。病房收治了十多个青少年,年龄最小的仅13岁,才刚过了儿童期。通过分析,姜桂兰发现,这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大部分原因是受到挫折后一蹶不振,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整天闷闷不乐,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有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曾是班上的佼佼者,可一旦失去了昔日的光环,就出现了抑郁。为了帮助孩子们走出抑郁,姜桂兰不会像妈妈一样去包办,而是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会鼓励孩子做很多事情,比如帮助别人,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成就感,而不是一味地只推崇学习成绩。
从接诊的情况看,姜桂兰告诉记者,青少年甚至成年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在儿童期埋下的种子。因此,姜桂兰建议在儿童时期,家长就应当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因为家庭是大家的家庭,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在洗衣服、做饭等日常家务中,孩子可以找到成就感,意识到我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以便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有更好的抗压性。此外,姜桂兰以打游戏为例,儿童如果喜欢打游戏,家长不应当一味打压,而是应当沟通,知道孩子为什么沉溺于游戏,再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家长的教育不要太保守,而是应当多去理解孩子,不要轻易批评,要呵护儿童脆弱、单纯的心。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马晓婷于波)
新闻推荐
开栏语一个喜欢体育的人,一定是有着时尚的气质和健康的体魄,阳光向上、充满活力的人。一座以时尚体育为特质的城市,一定是充...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