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借书证

青岛早报 2019-05-28 07:22 大字

已届不惑年纪的我在整理书籍时,无意中看到曾经最亲密的小伙伴——青岛市图书馆借书证。泛黄的纸片,边角已磨损了,毛毛的,内页贴着我少女时代的一张黑白照片。正是它,开启了我最初的阅读人生。轻轻抚摸着它,略微粗糙的感觉,带我回到不再回返的岁月。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某个春天的周末,爸爸带我去了当时还在大学路和鱼山路交会处的青岛市图书馆。覆着琉璃瓦的红墙,院子里高大的雪松,一尘不染的甬道,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迈上几级台阶进入大厅,清凉的气息瞬间包裹了我的周身,鼻腔里充满图书特有的墨香。爸爸为我办理借书证,我先去找书。脚踩在红漆斑驳的木质地板上,发出笃笃的声音,一排排书刊分门别类整齐排列在不同房间的书架上,看得我眼花缭乱。爸爸将借书证递给我,我心花怒放,赶紧问爸爸:“一次能借几本书呀?”爸爸轻声说:“只能借两本。”瞬间我感到挺难过。挑来选去,最后我从中国文学小说类中选了《三侠五义》,从期刊类中选了《啄木鸟》。我把它们捧在怀里,像捧着昂贵的瓷器,小心翼翼走到图书管理员面前办理借阅手续。经过盖章、签字,借书证和图书又回到我的手里。

自此,每月一次,我揣着借书证带着两本书往来于家和图书馆。寒来暑往,我读完了 《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镜花缘》《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还读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时光荏苒,我也从懵懂少女步入了青年时代。当时,计算机类最新期刊只能阅览不能外借,我在阅览室里能坐上好几个小时,常常忘了吃午饭。

大学毕业后,第一个别离就是和我的借书证的分离。原因是迁址新建的青岛市图书馆图已经采用计算机软件程序管理书目,借书证停用,改为以身份证借阅书刊。就这样,借书证被我藏进一本厚厚的书里。

我孤身一人去到山东路上的青岛市图书馆,穿过阔大的玻璃大门,踏着光洁的大理石地面,坐电梯来到我喜欢的社科类和技术类阅览室。室内窗明几净,我仔细地选书,静静地看书,沉浸在熟悉而亲切的书香中。这里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绘图软件、操作软件应用和维护类的书籍多到数不胜数,让我大受裨益。在专业知识的滋养下,后来我成为一名工程师。

看书看累了,我喜欢待在四楼电子阅览室,网上浏览资讯,听听音乐,看看视频。安静宽敞的房间里,设置了上百台多媒体电脑,一排排中小学生、青年人、中老年人戴着耳机操作着电脑,各取所需,各得其乐。是啊,电子信息时代来临了,网络正源源不断地将巨量的信息输送到不同人群的视野中。

曾经有过一个说法,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纸媒很可能消亡。对此,我只能一笑置之,且不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要寻一缕书香恐怕非纸质书籍不可。毋庸讳言,电子图书铺天盖地,网络搜索快捷便利,但是这都无法取代读书人对纸质书籍特有的眷恋,是因为一种习惯、一份情怀。

摩挲着泛黄的借书证,就像跟青葱岁月时的老友叙旧,我的心头暖暖的。小小的借书证承载了我对青春芳华的怀念、我成长过程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见证了图书馆借阅方式的变迁,亲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大时代。我很庆幸,我也如借书证一般,见证了祖国的巨变,感受了生活的日益美好。

新闻推荐

全球健康博览会下月在青举办 150余家企业和机构确认参展 免费对市民开放

本报5月27日讯聚焦健康、普惠市民,全球健康博览会将于下月亮相青岛。博览会与首届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同期举行,...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