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个重点村一村一策,实现产业发展“量体裁衣” 青岛西海岸新区:不一样的致富“春耕图”
阳春四月,青岛西海岸新区曾经的“贫困村”“经济薄弱村”的田间地头上,充满活力。在六汪镇新河村,10余名村民在挖掘机的助力下,将一棵棵法桐栽进苗圃;在宝山镇吕家村,100多亩丹参正播种;在海青镇的茶山上,村民正在给漫山的茶树修枝剪叶……青岛西海岸新区广袤的土地上,交织成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图。
“其实早在2017年,全区35家市定经济薄弱村、30家省定贫困村早已全部脱贫。”西海岸新区扶贫办副主任张辉表示,西海岸新区65个重点村一村一策,通过资产租赁、资源发包、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产业发展“量体裁衣”,形成不一样的致富“春耕图”。
小山村绘出“影视图”
一入铁山街道后石沟村村口,树冠擎天的老槐树、略带欧式风格的淘宝商店、各具特色的农家庭院、风格凸显的明清四合院等景致和建筑依山而建,颇具特色的乡村小道极为抢眼。但在四年前,这个山沟沟里的小山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2014年以前,村里交通闭塞,村级债务高达36万元,一直是青岛市级经济薄弱村。”铁山街道后石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宝聚说。2016年,《孙光明下乡记》要在西海岸拍摄,该村遂极力邀请剧组采风,最终将拍摄地选定了这里,由此拉开了以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扶贫开发的序幕。该村打造以明清四合院、谷仓、农家庭院等影视场景为主的影视一条街工程,让村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笔者在村里看见,四五个20多岁的年轻人正在一处院子里围着一台铲车仔细研究。“像小杨这样,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留了下来。”杨宝聚介绍,全村有39人在剧组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我们家的一座老宅被剧组改造,没花自己一分钱。”村民刘云苍说,待剧组用完之后,这栋房子将用来搞民宿。
如今的后石沟村,已不再单纯依靠山上梯田和板栗。村民杨华山说:“自从我们村确定拍摄电视剧后,游客比以前多了,不少村民种果树、开农家宴,日子更有奔头了。”
不仅如此,后石沟村将村里废弃的1500平方米老村委办公场所提供给剧组,实现村级收入46万元,加上其他资产租赁收入,2016年村级集体收入达到了72万元,化解了全部债务。此后,村集体每年固定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
“电视剧拍摄完成后,全村2400余亩山地将进行统一规划,全力发展旅游业。”杨宝聚表示,全村还将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潜在的影视文化、齐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和库区移民文化,深入推进民宿旅游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将村庄打造成3A级旅游度假景区。
企业帮扶“产业图”
“以前这片地挖沙挖得不像样了,多亏他们。”站在村口771路河南站站牌下,看着路南200亩土地,新河村党支部书记刘运波颇为感慨。
新河村是一个市定经济薄弱村。据刘运波介绍,2014年村集体账面上有60万元负债。2018年,新河村与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签下了30年的土地租赁合同,建设苗木种植基地,按照每年1200元/亩的最低保护价流转土地,新河村每年都将有20万元的兜底收益。
“是他们把这片土地救活了。”刘运波感叹道。在这片被挖沙损坏的土地上,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整体采取上、中、下立体化栽植模式,在苗圃基地种植速生法桐和灌木球,后期还将增加一些耐阴性地被类植物。同时,利用村里现有的17座废弃日光大棚,进行修缮改造,进行扦插小苗培育。过去的一片沙场,正在逐渐成长为西海岸规模最大的苗木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刘运波也积极盘活各项扶贫资金。如今,村集体已还清欠债,实现年收入45万元。
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助力新河村快速发展,并非个例。早在2018年,青岛西海岸新区5家市属企业、13家区属国企、15家重点民营企业结对帮扶33个村庄,因地制宜实施“培植一个产业、兴办一个项目、解决一批就业、援建一批设施、富裕一方百姓”的“五个一”帮扶措施,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目前,青岛特钢公司在六汪镇常家庄建设肉蛋菜供应基地,发展肉蛋蔬菜产业;兴华建设集团在胶南街道小邓陶改造提升8个高标准草莓大棚,栽植10万多株优良品种,发展乡村旅游采摘;中德联合集团结合吕家村资源优势,投资2000万元流转377亩土地,着力发展地域优势突出的特色种植业,引领培育农业“新六产”……一个个项目在农村生根发芽,一幅乡村“产业图”正在徐徐打开。
产业干出“致富图”
在离新河村不远的原省定贫困村六汪镇朱家沟村,全村22户村民的215亩土地和11个农业大棚全部流转给青岛西海岸新区供销社。在朱家沟村西侧种植园正在搭建的葡萄长廊内,村民的手扶拖拉机拉着物料穿梭于此,田间年轻人的身影不时进入视野,一派热闹的春耕景象让整个村庄充满了活力。
“过去家里基本靠两亩地生存,收成好一亩能有两千元收入,不好就得亏。现在不仅有流转土地的固定收入,还有打工收入,一人一年就能赚两万元,光种地没这么多。”土地流转后,63岁的单宝清和69岁的刘凤业夫妻两人成为了种植园的工作人员,一年两人能赚四五万元,这让他们颇为欣慰。
“根据工种的不同,村民在种植园内打工,每天大约能赚到80元至150元不等的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孙书勤介绍,村民每年还可以拿到每亩1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实现了“村园一体化”,今年村里又有四五个人不再去城里打工,成了种植园的专职员工。
“我们在朱家沟种植园规划建设200个高标准的农产品大棚,所有农产品进入61家社区直销店。”西海岸新区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张惠芳介绍,供销社依托中央厨房项目、农产品速冻加工出口项目和中餐工业化(高铁配餐)项目,实现产、供、加、销“四位一体”全产业链,全面带动传统农业发展。
仅中餐工业化(高铁配餐)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天就得需要300吨各类农产品,50吨肉类以及其他各类水果干果。“项目建成后,包括朱家沟种植园在内的所有扶贫项目、乡村振兴项目都将成为全产业链的参与者。”张惠芳表示,届时,将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会有更多的农民在自己的田间地头成为“工人”。
从“输血扶贫”到“造血致富”,青岛西海岸新区广大农村活力迸发,到处都在播种着更大、更美、更具实际性的乡村致富梦。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张涛
李杰
新闻推荐
轨道列车代表着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青岛造”轨道列车从“跟随”到“领跑”,历经十年发展,让青岛成为世界高速...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