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出健康体魄 传承风筝文化
眼下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许多老人在蛰伏了一个冬季后纷纷走向户外,亲近自然。每逢晴好天气,在青岛市市南区的汇泉广场,总有三五老人手握线轮,享受着放风筝这项传统游戏带来的独特乐趣。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也是清明节的节日习俗。风筝起源于中国,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它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早在唐朝,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近日,记者来到青岛市风筝协会,记录下会长张景林和会员们与风筝结下的不解之缘。
放风筝放出健康身体
“我是从2012年才开始放风筝的,和我们协会的许多老前辈相比我放风筝的时间不算长,但是我一年四季只要天气晴好就会出门放风筝。 ”今年63岁的张景林告诉记者,他放风筝源自于自己一次偶然的遭遇,“我曾经身患心脏疾病,2012年我看完病走到了汇泉广场,当时突感身体不适就坐在了花坛旁边休息,一个人坐了一会儿觉得比较尴尬,正好看到许多老人在放风筝,于是我就买了一个风筝也放了起来。 ”张景林说,第一次放风筝让他感到十分愉悦,在收线放线的过程中他似乎也忘却了病痛,于是他便将放风筝这项活动坚持了下来。 “放了两年风筝后,我的身体状况竟然明显好转,现在我的身体比原来好多了。 ”张景林说,虽然这几年在放风筝上花了上万元,但是他觉得非常值得。 “我觉得把钱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比花在医院里要值,没想到放风筝竟然帮我放出了一个好身体。 ”
老人放风筝安全第一
采访中张景林向记者展示了多个风筝,既有古色古香的“龙”形风筝,也有灯笼般的立体风筝,还有适合晚上放飞的夜光风筝等。在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高密路的风筝协会办公室里,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风筝。 “这些风筝都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有用竹条和纸制作的传统风筝,也有玻璃钢材料和格子布制作的现代风筝,像这种传统的‘龙’形风筝,用心制作一个需要十几天的时间。 ”记者发现,张景林对自己做的风筝十分喜爱,每一个风筝都有一个单独的箱子盛放着。“青岛的春天大部分时间会刮南风,南风比较平稳,是放风筝的理想风向。 ”张景林说,在青岛放风筝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市区放风筝的地点主要是汇泉广场、八大峡广场以及唐岛湾公园。 “这些地方比较开阔,风力也比较足,一般4、5级风最好。 ”
谈到老年人放风筝的注意事项,张景林表示最需要注意的是 “安全第一、量力而行”。 “放风筝虽然可以让中老年人舒展筋骨,锻炼身体,但是老人们一定要选择开阔的场地,在放之前先查看有无电线、公路等可能产生危险的公共设施,再一个就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风筝,有些风筝太大需要多人共同放飞时千万不要一个人放飞,由于风力的原因很有可能产生危险。 ”
将风筝文化发扬光大
“青岛市风筝协会成立于1992年,我是第五届会长。 ”张景林说,起初他一个人放风筝,后来希望能跟更多风筝爱好者交流学习,于是就加入风筝协会成了“片长”,去年经过大家推举他成了青岛市风筝协会会长。“目前我们协会有会员上百人,年龄最大的90岁,年龄最小的13岁,我们一共有11支队伍,其中包含2个特技风筝队。 ”张景林表示,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希望能将放风筝这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风筝,喜欢风筝。“我制作的这个风筝大概有6米长,在风筝上印有青岛的标志‘五月的风’,风筝的尾巴是印有祝福的长幅标语,这是我参加全国活动时经常放飞的一个风筝,因为可以把青岛介绍到全国,让更多人了解青岛。 ”张景林说,下一步他打算成立风筝制造厂,并开展针对青少年的风筝制作及放飞活动。“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够通过放风筝找到童年时的乐趣,也希望这项传统文化能继续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健康。 ” 记者 蒋南
新闻推荐
本报4月7日讯清明小长假期间,2019年第三届青岛武搏大会在青岛39中高中部徐殿平柔道馆圆满落幕。武搏大会是继沙滩柔道赛后...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