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深海“透视者”吴立新:不怕有短板,怕的是不知道短板在哪里
本科在清华,硕士生、博士生期间就读北大,美国留学11年,回国后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吴立新一路过关斩将,并成为2018年山东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其实,吴立新“开挂”人生的背后,失败与挫折也曾伴他左右。但如他所言,“不怕有短板,担心的是不知道短板在哪里”。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还是对的
“我在清华的五年学的是流体力学,到北大读硕士和博士,主要是以计算流体力学为主,也就是超算。”吴立新说,实际上到了美国以后,才开始接触到海洋,后来接触到气候。他认为,这为自己后来回到山东青岛从事海洋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学科基础。
吴立新常讲,今天的海洋科学学科链条很长,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到材料、能源等多个学科,需要海洋科技工作者各方面的培训。“比如说海洋观测探测技术的发展,涵盖了很多的学科,特别是对未来海洋环境变化的预测要用到超级计算机。”吴立新说,他在北大读博时,那批学生是我国最早用超算来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学生,那段时间的学科基础培训对今天从事海洋科学确确实实非常有帮助。“所以我也常常鼓励今天的学生要把基础打好,过去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今天还是对的。”
发力深海无人观测技术要“看到2000米以下的海洋”
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吴立新做的工作能有什么用处?“透明海洋工程本身的目标是我们想知道,今天的中国近海正在发生什么?明天的中国近海,太平洋、印度洋,包括两极将会发生什么。”对海洋本身变化的认知和对未来的预测和把握,对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我们有个口号,我们国家的海洋力拓展到哪里,我们的透明海洋工程就建到哪里。”吴立新说,未来的海洋观测将更多朝着无人实时或者准实时的方向发展。
“目前人类对2000米以上的海洋有一定的观测能力,但是对2000米以下的海洋认识非常少,虽然我们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可以到4000米甚至更深,但那只是单点的观测或者探测,所以我们急需发展面向全球海洋的深海无人的自主观测体系。”吴立新表示,国际上正在推动新一轮的海洋浮标观测计划,他所在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也与高等研究院共同研究新一代面向2000米以下的深海大洋的自动观测浮标,“我们也在汇聚国际上的海洋科学家一起来发展这种新型观测设备,希望在新一轮的面向全球的2000米以下的海洋浮标观测计划中,中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除了这种垂直的上下跑的浮标之外,吴立新及其团队还在发展一批水下滑翔机,水下智能浮标等等这一类无人观测体系,为未来的海洋观测技术打下技术上的基础。
曾在世界海洋观测大会“失声”今年交五六个“白皮书”
2009年,吴立新与同事一起参加了每十年一次的世界海洋观测大会,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我们的科学家在那个会上基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当时我们几个在想,下一届的全球海洋观测大会上,一定要有中国科学家的声音。”十年过去了,中国的海洋科技事业确确实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建立,吴立新联合国内外的科研团队,构建起全球第一个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网,成功回收了世界首套万米综合潜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及完整监测,深海argo浮标、神龙号深海水下机器人等一大批海洋观测装备相继走出实验室。
今年,单是吴立新所在的国家海洋研究实验室,就有五六个白皮书交到了世界海洋观测大会。“这个白皮书并不单纯是一个海洋研究计划,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引领,它能够汇集全球的科学家一起来完成具体的观测方案。所以这次跟2009年大会大不一样,你会发现,中国在全球海洋界的声音与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时报记者王晶)
新闻推荐
本报4月4日讯去年年底开始发行的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钞由于设计美观、发行数量少,颇受收藏投资者追捧,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