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逝去未曾远离,有种活着系于奉献
岛城近几年器官捐献者比例不断升高。女儿还“活着”:想对受捐者道声谢
去年六月,青岛4岁女孩小九月捐献器官,挽救了5个家庭。如今,“九月”的名字已经镌刻在福宁园奉献林内的纪念碑上,清明节临近,不少爱心人士专程赶到福宁园内的红十字奉献林祭奠小九月,他们在纪念碑上小心翼翼地贴上彩色千纸鹤,以此表达对她的悼念。小九月的母亲马嘉卉也来到奉献林,倾诉对女儿的思念,并向所有的捐献者鞠躬献花。
“小九月被诊断为脑干占位性病变,看着她那么可爱、善良、懂事,我想我不能让她白来这个世界一趟。”马嘉卉回忆道,随着孩子病情一天天恶化下去,跟家人和孩子商量后,共同做出捐献器官的决定,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短暂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既给别人带去生的希望,也能让爱她的家人们有一些念想与期盼。
“作为一名母亲感同身受,我多么想让我的女儿活下去,那些等待器官捐赠的孩子们就有多么想活下去。眼看着她小小的身体被推进了手术室,想到她那些小小的器官不久后又将在别人的身体里重新启动,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决定是对的!”马嘉卉略感安慰,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人海茫茫中那个与她擦肩而过的人,也许就有小九月的身影和温度,让她感觉女儿永远都在,未曾离开。
“我想替九月对所有接受器官的受捐患者们说一声‘谢谢’,谢谢他们能将我们至亲至爱的生命延续下去,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多了一位亲人,多了一份寄托和思念。”马嘉卉期待,有朝一日能跟受捐者相识见面,就像亲人一样,相互拥抱相互问候。
小九月离世后捐献的肾脏、肝脏和角膜,给5个人带去重生,让5个家庭重燃生命的希望。据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医生透露,目前,小九月的器官还在5位移植受者体内健康地工作着,其中,接受九月肝脏的小朋友恢复得很好,最近上幼儿园了。
得知这些好消息,马嘉卉表示激动、感动、感恩,“心情无法用言语形容”。
儿子已如愿:已经没人说三道四
今年4月1日,是平度市民尹朋3周年的祭日,也是他捐献器官3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已经67岁的老父亲尹绪丰,带着两个双胞胎孙子去给尹朋上坟。
2016年3月26日,当时36岁的尹朋骑摩托车外出办事时,不幸遭遇交通事故,造成颅脑重伤。年过六旬的父母在悲痛之余,决定将儿子能用的器官全部捐献出来,实现儿子遗爱人间的心愿。
“做出这个决定前,我和老伴整整一晚上没合眼,一直在商量这件事。”尹朋父亲尹绪丰说,“孩子已经没了,把器官捐出来,能救几个人就尽量救吧。”尹绪丰和老伴的想法很朴实,儿子尹朋是个心地善良又特别孝顺的孩子,无奈年纪轻轻就遭遇不幸,他们希望孩子的器官能救助更多不幸的人,给别人带来生的希望。2016年4月1日早上,在重度昏迷六天之后,尹朋心脏永远停止跳动,他的肝脏、肾脏和角膜给别人带去重生。
回到老家,尹朋去世后捐献器官的事情在村里传开了。对于尹绪丰捐献儿子器官的决定,村里人反应并不一致。“有人说,我做了件好事,捐出孩子的器官救了别人。也有人说,孩子去世后,我把孩子的器官拿出去卖了钱。”对于村民对他的中伤,尹绪丰特别难过:“我孩子的器官是奉献出去的,是无偿捐献,不是卖出去的,我没有收谁一分钱,青岛市红十字会能给我证明。孩子的器官给谁用了,我都不知道。”
面对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流言蜚语,尹绪丰不后悔。据了解,尹绪丰是一名老党员,曾在村委会做过文书,在他家低矮的大门门框上,贴着一块红色的写有“党员之家”的门牌标识。
如今,尹朋去世已有3周年。“风头过去之后,村里没人再说三道四了。”尹绪丰告诉记者。
器官捐献,突破口在“观念”
器官捐献涉及文化、传统、伦理、法制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中传统观念是阻碍器官捐献的重要干扰因素。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器官捐献是一件讳莫如深的事情。“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思想比较保守,很多人接受不了器官捐献。”青大附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张艳艳说,一些患者家属担心事情传出去,遭遇邻居们非议,“他都已经这样了,你们还捐器官!”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提出鼓励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我国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已从2010年的0.03达到目前的4.53。然而,一些国家器官捐献率已经达到百万分之四十。
青岛是沿海开放城市,市民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比较高。据青岛市红十字会组织宣传处处长张少芹介绍,青岛市从1982年开始就陆续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3日,青岛全市已登记捐献志愿者4000余人,累计实现器官捐献700例,救治器官衰竭者2000余名,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张艳艳从业已近6年,她深切感受到这几年器官捐献者的比例在不断升高。“2014年我们医院只有24例器官捐献,2018年我们完成器官捐献168例。”张艳艳说,很多病人家属尤其是很多年轻人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看到器官捐献相关报道,更容易接受器官捐献。据了解,青大附院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例数位居全国前三、山东第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青岛模式”。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是器官捐献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张艳艳认为,总体而言,患者家属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器官劝捐拒绝率仍然很高。一般器官捐献者都遭遇了突然发生的疾病和意外,例如脑出血、脑外伤、车祸、工伤等导致大脑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脑死亡,已无救治希望。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需要父母、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签字同意。然而,一些患者家属尤其是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很难接受器官捐献,有的已经签署捐献协议,中途又反悔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捐献器官,可以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延续。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器官捐献的成功率与捐献者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家庭状况并没有多大关系,起重要作用的是出发点,捐献者及其家属具备大爱精神的同时,主导他们思想的通常都是:感觉亲人还“活着”,生命还在延续。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著名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诗句,送给器官捐献者也毫不违和。器官捐献是挽救垂危生命、弘扬人间大爱、展现人性光辉、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事业,每一位器官捐献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无私、大爱、奉献的家庭。
新闻推荐
□记者薄克国通讯员薛梅报道本报青岛讯3月30日,以“生命如花”为主题的青岛市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