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励志歌曲《军垦战歌》
高忠(青岛)
我在音乐播放器里放了两首歌,其中之一是《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记得第一次听到这歌曲,还是1964年的秋天。那时候刚读初一,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军垦战歌》,影片的内容我记不清了,而那影片的插曲却时常缭绕在我脑际中。歌曲由男女声合唱,再配以雄壮的交响乐伴奏,给人以排山倒海般的感觉。其歌词似宣言书——— 催人奋进;其旋律如冲锋号—— 激昂嘹亮。
这首歌以进行曲般的一往无前的气势,激励了中国上世纪60年代末叶的一代青年。
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一根火柴,就能将青年们的热血点燃。
在那个年代里,有多少热血青年高唱着《军垦战歌》,踏上了去边疆的征程——— 新疆、内蒙、青海、北大荒、西双版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1964年,我们还年幼,但也被这首电影插曲激励得热血沸腾。
记得有个女生的妈妈是个政工干部,当女儿闹着要去新疆时,“政工妈妈”说:“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如果新疆真的那么好,还能轮到你去吗?”
事后,这位女同学又全盘转述了妈妈的原话,傻乎乎地将母亲卖了个一干二净,幸好那是“文革”之前,不然准会出大麻烦。
转过年来是1965年,青岛市的大批青年,意气风发地去了青海格尔木。
我记得邻家的一位大哥,去格尔木做了一名兵团知青。不久,便寄回来一张照片——— 骑着高头大马,胸挎“54式”冲锋枪,那飒爽的英姿令我等小弟羡慕不已。
还记得我同学的姐姐,偷了家里的户口本,要报名去青海兵团。她老妈拿个大竹竿在后面追,那姐跑得贼快,一头扎进了街道办。
成规模的知青去边疆,始自于1967年,我的三位同学就是那时去的内蒙。同学启程的那天,火车站内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大喇叭里反复地播放着语录歌,整个站台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送行者大多是奶奶、姥姥、兄弟姐妹和同学,父母的比例反倒不多。奶奶、姥姥们反反复复、絮絮叨叨地叮嘱着什么,似乎一句没嘱咐到便是自己的罪过。知青们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们身着绿军装,人人神采飞扬、谈笑风生,似乎前程一片灿烂。
当汽笛一响,火车缓缓开动时,老奶奶们好像听到了号令一般,齐刷刷地瘫坐在站台上,顿时哭声一片。
知青们都拥到了车厢一侧,每个窗口都探出好几个脑袋,手擎《毛主席语录》,口号声响成了一片。大家可参照我博客的头像,当年就是这场景,该宣传画毫不夸张。
欢送的锣鼓仿佛就在昨天,可时间却到了1982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知青开始了集体大返城。
想当初,我热血青年战天斗地驰骋草原何等豪迈!天降大任,屯守边疆,舍我其谁?孰不知,世事突变,造化弄人,沧海桑田尽在弹指间。
一天,我在街上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这不是我插队内蒙的同学吗?
在小酒馆里,我端详着他黑瘦的脸颊——— 大漠的风沙吹老了岁月,更吹老了我的同学。看上去,他比同龄人要老上好几岁。“返城快一年了,安排去了街道服务队,”他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三十几块钱的工资,老婆孩子挤在一间小屋。”
几杯啤酒下肚,他似乎来了精神:“你当年也去送过我,你说那个场面还会再有吗?”
我知道他指的是什么——— 火车汽笛一响,站台上的老太太瘫倒了一片,哭天抢地,悲嚎声压倒了锣鼓声……我们是同龄人,都经历过同样的年代。当年,我不是也头也不回地去了大峡谷李崮寨吗?
“以后有什么打算?”我另开了个话题。
“什么打算?麻木者沉沦,知耻而后勇,我就不信就这样过一辈子!”他眼里透出了狼一般的狠劲。
我不禁击案叫好,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才是生活的强者。我似乎又看到了当年神采飞扬的他——— 半截身子探出车窗,手中的“红宝书”与绿军装交相辉映。
不久,他考上了青岛某大学成人班,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几经起落、几经折腾。
去年同学聚会时,有人报告了他的消息:该同学正春风得意,又置别墅又置地,好不潇洒……
在座的同学莫不感慨:“天道酬勤”,此言不虚也!
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迎着晨风,迎着朝阳,跨山过水到边疆。
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哪里有荒原,就让哪里生产棉粮;
哪里有高山,就让哪里献出宝藏。
嘿!革命的重担挑在肩上,毛主席的指示记在心上。
红在边疆,专在边疆,在斗争中奋勇前进,朝着共产主义的坚定方向!
满怀热望,满怀理想,昂首阔步到边疆。
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哪里最艰苦,就在哪里奋发图强;
哪里有困难,就在哪里百炼成钢。
嘿!革命的重担挑在肩上,毛主席的指示记在心上。
红在边疆,专在边疆,在斗争中奋勇前进,朝着共产主义的坚定方向!
嘿!红在边疆,专在边疆,在斗争中奋勇前进,朝着共产主义的坚定方向!
(编者注:博文发表于2010 -11-10 05:26:58)
新闻推荐
信报讯4月2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9年亚洲沙滩藤球锦标赛将于7月7日至13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金沙滩啤酒城举行。据悉...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