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儿子的种地思路不同、收益有别 带着“老把式”开眼界
今年68岁的王士贵家住在钢城高新区大上峪村,在他眼里儿子总是瞎折腾。如今儿子依然在折腾,但他却改变了之前的看法,跟着儿子学起了新技术,这样的转变从何而来?
王士贵是大上峪村的老住户,年轻时就在村里种地。在他的眼里,土里刨食是农民祖祖辈辈的传统,只要肯努力,日子总不会过得太差。
因为老实本分,干活又十分卖力,王士贵逐渐成了村里的劳动能手。
改革开放之前,王士贵被安排在村里的林业干活,那个时候会有一些农业技术员来村里指导林业相关技术,王士贵在管理山林的同时便跟着一起学学。对林业种植完全是“门外汉”的他学得十分认真。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也慢慢地发生变化。分田到户让很多人有了积极性,不少村民不再单一地种植粮食,也有村民开始研究经济林等林果业种植,王士贵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尝试果树种植。
“刚开始只是简单尝试,虽然学过技术,但没有真正种植过,所以就是边摸索边干,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王士贵说。
1993年是王士贵的转折之年,这一年他开荒了村里50亩山地,全部种上了果树,“那时候主要以苹果为主,50多亩苹果树有大国光、小国光、金帅、红星等品种,当时,市场价四五角钱就已经很不错了。虽然一年能收入2万元左右,但是第二年全部都要投入到打药、施肥、浇灌等方面。
2000年,因为部分老果树溃烂,王士贵将坏掉的果树砍伐后种上了梨树和桃树,这个时候他一年能收入4万多元,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是投入的成本也相应增加了不少。
2005年,王士贵的儿子王庆刚从部队转业回来,到离家不远的企业工作。王士贵心里琢磨着,自己干了一辈子农民,儿子如今有了工作,虽然果树收益不高,但指望它们养老就可以了。
事情没有像王士贵想象得那样发展。在企业工作期间,儿子经常向王士贵提起回家种植果树的事儿,都被他拦了下来,“我种了一辈子果树,就是那个样,你能搞出啥花样?就是瞎折腾。”王士贵说。
但在儿子的眼里,果树效益不好是因为王士贵的种植方法不科学,管理也不规范。2012年,王庆刚辞去工作,回村又流转了50亩土地,将果树林面积扩大到100亩,重新引进高品质的苹果树。
2013年,王庆刚在青岛农业大学进行专门的果树培训学习,此后每一年他都要不定期地外出学习果树种植和管理的知识。第二年,王庆刚的果树就收获了近10万元,这让王士贵大开了眼界。
“联合村里的果农成立合作社、研究政策、上水肥一体化设备……”王士贵看着儿子“瞎折腾”竟然真折腾出个名堂来了。
如今的王士贵,也经常和儿子一起外出学习,有什么惠农政策就一起研究。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王士贵也是跟着儿子认真读了一遍,他说:“原来觉得儿子是瞎折腾,如今看来是咱的眼界不够宽阔。我这个‘老把式’跟着儿子的确是开了眼界。”(本报记者 郝磊)
新闻推荐
信报讯3月28日上午,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办、各在青高校共同参与的2018年青岛市“海鸥行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府...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