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交通安全知识带回家 小记者走进全国首个交通安全博物馆

半岛都市报 2019-03-29 03:08 大字

文/图半岛记者高勇男实习生黄冬梅

交通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月24日,城阳新闻小记者来到全国道路交通安全领域首个专题性博物馆——交通安全博物馆,了解我国古代交通、近现代交通安全历史文化,学习出门必备的交通安全知识,并体验模拟酒驾、汽车碰撞安全气囊弹出等交通安全突发状况。井然有序地互动学习中,每个小记者的脸上都散发着求知的光芒。

穿越古今,感受交通安全文化

“在很早以前,人类还没有‘交通工具’这一代名词,那时人们出门主要靠步行,后来慢慢训化一些牲畜,比如马和骡子,才慢慢演变出来马车,这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工作人员指着博物馆里陈设的一辆马车介绍说道。“哇,我都没有坐过马车,原来古人是这样出行的”“我从书上知道马车一个小时只能跑20里路,比现代的汽车慢多了”小记者们听了介绍后说道。

“关于交通法则,唐朝的《仪制令》是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并记录在名为《唐律疏议》的书中,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工作人员一边继续讲解,一边指引小记者依次参观了秦朝“车同轨”主题壁画、汉代车马拓片、唐代三彩陶器、元代驿站城门等反映我们祖先安全智慧以及我国古代交通安全历史文化的实物和场景。

小记者们走到交通违禁标识纠错墙时,身穿制服的交警同志为他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通标示识别课。“谁能告诉我开车看到这个图案时,应该怎么做。”交警同志指着墙上一个禁止超车的标示,对看得入神的小记者问道。“我知道,是不能变道行驶,只能在自己的车道开”“不对,是不能超车,以前我爸爸告诉过我”。给小记者详细解说完各个交通标示后,交警同志还示范了指挥交通时常用的几个手势,小记者们有模有样地跟着学了起来。

“我回去要告诉爸爸,酒后不能开车”

随后,小记者们来到醉酒体验区,穿上绿色的交通志愿者马甲,变身为交通安全小卫士“我们这么小,还不知道醉酒的感觉呢。”小记者王梓璐兴奋地说道。此时,地上放置了很多障碍物,小记者门相继戴上眩晕眼镜,体验醉酒状态下能否顺利走完全程。

刘佳宜小记者在体验过程中,走路摇摇晃晃,好几次踢到了放置的障碍物。“太晕了,感觉四肢都不受控制,失去平衡了,这样的状态开车太危险了。”摘下眩晕眼镜,刘佳宜小记者说。“我感觉看到很多重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脑子一片空白,回家我要告诉爸爸,以后喝酒千万不能开车。”体验过程中,同样多次触碰到障碍物的小记者孙瞾凌说道。不过,小记者李雨腾在体验过程中,丝毫没有眩晕感,顺利走完全程,对此工作人员解释道:“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平衡感很好的人,不过这都是极少数,而且平衡感在不同年龄和状态也是不同的,所以说大家应该时刻牢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我会时刻记住一上车就系安全带”

“同学们,你们知道汽车的安全气囊的作用是什么吗?”“在发生车祸时,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小记者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着交警同志的问题。“但是你们知不知道,如果坐车不系安全带,发生车祸时,安全气囊就相当于一个炸弹,对人伤害特别大,像你们这么小的孩子,可能耳朵都被震坏了。”听完不少小记者都提出了疑问,“真的吗”。

为了更好地强化认识,工作人员给小记者模拟了车辆受到巨大撞击时,安全气囊弹出的实验。随着嘭的一声巨响,即使提前捂上了耳朵,小记者们还是被震惊到了。“同学们,现实生活发生车祸时,安全气囊弹出时的声音比这还要大上一倍,大量模拟试验和车祸统计表明:在所有可能致命的车祸中,如果正确使用安全带,可以挽救约45%的生命;如果同时使用安全带和气囊,这一比例上升到约60%;如果只使用安全气囊,这一比例不会超过5%,这足以看出系安全带的重要性,所以同学们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以后上车第一件事就要系好安全带。”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说。

“我以前觉得系安全带麻烦,所以经常不系,通过刚刚的体验我深深觉得以前自己的行为是多么错误,今后我会时刻记住一上车就系安全带,回去后还要告诉我的同学和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小记者李天磊说道。

“今后,交通安全博物馆还将针对中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持续开展未成年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通过与更多学校联合组织交通安全主题研学游活动,使孩子们从小树立遵守交通安全法规、注重交通安全的观念。同时,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以‘搭建安全教育平台、传播交通安全文化、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为己任,凝聚社会各界遵守交通法规、优化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的共同意愿,为社会安宁有序、环境和谐美丽,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为幸福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做出新贡献。’”活动的最后,交通安全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交通安全博物馆先后获得交通安全科技研发中心、青岛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基地、交警大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青岛警民融合服务中心、交通安全党员先锋安全宣传站、青岛市红色文化研究会青岛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青岛研学旅行联盟、青岛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旅游集散联盟中小学生研学游基地等多项荣誉和资质。如有参观学习、业务培训等需求的市民、游客可以拨打交运热线96650进行咨询。

新闻推荐

电子烟“迷雾”何时消散? 岛城已将控烟条例纳入修订调研计划,还将开展电子烟科学调查

半岛记者徐杰今年3·15晚会曝光了电子烟的危害,再度使这个充满争议的产品成为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一种...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