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失”到“流浪”

青岛早报 2019-02-27 06:14 大字

[摘要]金何夕

印象里。以前看过的国产科幻片只有《霹雳贝贝》和《大气层消失》。前者讲了一个天生带电的小孩,在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后者讲述了一罐毒气破坏了大气层,于是小朋友与动物联手营救人类的故事。这两部电影我看了肯定不止三两遍,《霹雳贝贝》一直到前几年还偶尔会在电影频道的六一档出现,《大气层消失》的演员里有葛优和吕丽萍这样的实力派,但是总体上影片还是显得有点幼稚。

的确,幼稚,是许多年来国内科幻题材的小说和电影给读者和观众最突出的印象。以往,成年人如果热衷于读科幻小说、看科幻电影会被视为不成熟。这种情况后来随着大批量的好莱坞科幻电影涌入之后已经得到了改变,因为像《星际穿越》这样的电影,怎么说也不能归类到少儿片里面。

在中国内地,近年来科幻文学的地位已经大大改变了,刘慈欣、郝景芳接连斩获雨果奖,在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科幻作品已经走向了成熟。

最近,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写了一篇文章说,刘慈欣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的科幻小说提高到了世界水准。在这篇文章里,严锋还列举了知名学者、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在2011年在北京大学做过的一场演讲,题目就叫作《从鲁迅到刘慈欣》。王德威以福柯的“异托邦”理论解释刘慈欣宏大的科幻世界,并把他放在从鲁迅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不断突破自身的想象空间的传统上。

前不久在《思南文学选刊》上曾读到过一篇名为《云鲸记》的科幻小说,也着实令我吃了一惊:故事虽然发生在外太空,但作品的核仍然是爱与牺牲这个永恒的主题,这是严肃文艺的特质。而郝景芳除了写过《北京折叠》,近几年也屡有现实题材的小说发表在 《人民文学》《花城》等期刊,也从侧面说明了科幻文学作者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其实我也只是想说一说最近很火的电影 《流浪地球》,此片于贺岁档夺魁已经没有悬念,“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也正在媒体上散播,一部国产科幻电影能够取得如此高的票房、并进一步成为绕不开的公共话题,这是前所未有的。客观上看,《流浪地球》符合科幻大片的标准:有宏大的想象空间,超越了太阳系;有常见的灾难主题,地球即将被木星所吸引,人类文明面临考验;有永远的亲情,青春期的儿子,欲言又止的父亲等等。这已经够得上科幻大片的框架了,但是这些元素在我看来,都不是这部电影的关键,它的关键还在于“硬科幻”的来临,《大气层消失》也有着同样的主题,但是断然不能达到《流浪地球》的标准,这标准就是现代电影所具有的工业标准。

故事也是综合国力。二十年前的中国内地导演还拍不好偶像剧,虽然姑娘都很靓,小伙都很帅,但是一上银幕,就令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其时尚氛围跟日剧韩剧没法比,遑论欧美。但是今天国产的青春片早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并不单纯地依赖电影工业的进步,而更多的是因为现代都市生活版图的扩张。在张艺谋拍《英雄》之前,内地出品的武侠片也是达不到工业标准的,但是今天的情况就更加不同。相比之下,科幻电影的工业标准比其他类型片的工业标准更高,而《流浪地球》能够轻松跨越,不能不令人欣喜。

电影是造梦的工厂,科幻片又是最直接的“白日梦”,有了达标的技术手段和高水准的科幻作家,相信国产科幻电影会迎来一次井喷式的发展。说实话,作为一个老派的影迷,对国产电影以银幕数量和票房作牵引的发展,我是怀有一种警惕的态度,尤其是玄幻、盗墓两大类型,是老瓶装旧酒,基本等同于制造豪华垃圾。但是我对科幻的看法就不一样,在今天的时代,科技已经不再是改变生活的手段,而简直就成了生活本身,好的科幻电影,很容易地就可以引发观众对人类命运的思索,而不仅仅是看一些古怪的机器在银幕上打架。虽然有工业的外壳,电影总有其必然的规律,就是所谓的——道路千万条,人性第一条。相信有志于科幻事业的作家和电影人一定对此了然于心,也决不会出现“创作不规范,观众两行泪”的悲剧结局。

(作者简介:作家、《青岛文学》编辑,著有《曲终人不见》《青岛艺术史·影视卷》等。 )

新闻推荐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知识问答

半岛记者王永红整理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崂山区正在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请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