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填补中国硬科幻电影空白

青岛晚报 2019-02-23 07:01 大字

科幻元年,《流浪地球》从青岛起航。这部自大年初一上映,票房已过40亿的影片,成为近年来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作品之一。一部科幻题材影片为何会引发观众如此浓厚的热情?影片传递的价值理念为何会引起广泛认同?影片体现了我国电影工业化的哪些进步?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精神、彰显文化自信?日前,国家电影局在京主办研讨会,专家认为,影片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类型的空白,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进步,对探索国产类型电影创作、推动中国电影创新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

影片《流浪地球》虽然不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片,却是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

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这种流浪地球范式可以说植根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同时,该片在叙述地球流浪过程中,注意刻画同一家族中三代人物即老韩、刘培强、刘启之间的认同关系,突出了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特别是其中有关父亲刘培强与儿子刘启之间的英雄主义认同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让观众更加重视和珍惜现实中家庭、家族和家国同构等关系的基本意义。《流浪地球》及时回应当前生态文明面临的严峻挑战,致力于一种远比单纯的地球视野更加开阔的宏大宇宙视野在个体中的心灵建构,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起宇宙范围内的生态意识。可以说,《流浪地球》称得上中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在世界科幻电影宝库中奉献出中国电影人的无可替代的独创性建树。

推动我国科幻电影健康成长

科幻作家、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韩松

我把《流浪地球》看作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一个国家成长为经济大国后,必然在文化及科技上有所反映。想象力是大国实力重要元素。

我觉得,《流浪地球》的成功跟几个因素分不开:一是支持。科幻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产物,仅有200年历史。中国需要科幻。这次,主流舆论引导了人们认识科幻的积极效应,包括科学精神、创新性、想象力、忧患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建立起对中国科幻的正确看法,抵制不和谐的声音。二是包容。在宪法法律下,尊重了科幻的规律,给了它生存空间。三是理性。电影的成功,离不开电影管理部门科学的产业政策。《流浪地球》的拍摄,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现在出现了各方投拍科幻片的热潮,今后,还要防止一哄而起、滥竽充数。四是交流。《流浪地球》从一开始,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体现大国气派,表达宏大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

《流浪地球》无疑是2019年一部“现象级”大片,是新时代中国电影体现大国气派、表达家国情怀、彰显大国实力的新标杆。其中至少有四个突出亮点:

第一,体现大国气派。影片罕见地着眼于对人类生存发展未来的思考,用影像表达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这样的宏大情怀令人倍受鼓舞。第二,表达家园情怀。面临全人类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流浪地球》提出了组建联合政府,天上地下结合,带着地球一起走的“中国方案”。第三,彰显大国实力。影片充满想象力,充分运用先进手段、元素,制作精良,成为中国科幻类型电影走向成熟的新的起点。第四,引领审美潮流。该片不跟风,不盲从,不仅从价值观层面作出创造性的立论,而且在审美观念上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在故事、角色、形象、视听构成等各个方面不走极端,把大与小、虚与实、动与静、情与理、悲与喜等多种对立因素做了有机整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和谐适度的审美品性。

形成合力,拍摄更多科幻大片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副主任孟华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5年的奋斗,实现了五战五捷,走在了当代世界航天月球探测领域的前列。在我国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我们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于正月初一隆重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更加引起公众对航天对未来的关注和浓厚兴趣,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期待。

在好莱坞的科幻影片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出镜率很高,并不断被塑造为一个引领人类探索未知的标志而存在。中国国家航天局对此刚刚有所涉猎,2018年,国家航天局与澳门中联办向国家电影局申请,共同推进了内地与澳门合拍影片《太空行动》的立项。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在筹备增设一个科普专业组,我们加强选题策划与技术支撑,未来的科幻电影可以拓展到核、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六大国防军工领域。

《流浪地球》影片的巨大成功,有可能引来一场科幻影片的热潮。我们建议:在国家电影局的领导下,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积极配合支持,建立一个长效的航天题材电影的规划和工作机制,统筹谋划、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鼓励电影界、航天界、科普界、科幻界共同努力,拍摄更多科幻大片。

家国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融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

《流浪地球》不仅补了中国所谓“硬科幻”电影类型的空白,显示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走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国电影的电影观、审美观的新突破,也体现了中国电影价值观表达的新突破。

应该说,这个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即便影片对于未来的设计、对于科学的假设、对于人物的呈现,还有多多少少的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在中国电影中都可以说是空谷足音。

《流浪地球》在表现科技和未来想象的时候,也体现了自觉的东方文化精神、中国人文精神,并且用人道主义表述完成了对传统家国情怀的现代转化。影片三代人、兄妹关系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家国情怀、代代相继,子子孙孙、愚公移山,这种以家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传承文明、抵抗黑暗的力量。影片中对此做了充分的呈现。

全球故事、中国表述,中国故事、世界表达,也是《流浪地球》的重要突破。正是因为作品中的中国人文精神包含了人道主义的共同价值,所以虽然影片中歌颂了中国人、中国英雄、中国人的担当、中国人那种舍生取义的人格,但它没有那种自我炫耀、自我夸奖的排他性。

因而,影片不仅在国内的观众调查中得到了满意度的最高分,即便在世界的主流英文电影网站上也得到了普遍性好评。影片用创作实践说明,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让中国故事打动世界。想象力、叙事能力、工业化水平、东方文化、人文关怀、人道主义共同构成了“流浪地球”的文化意义。

新闻推荐

正月里 看新春

正月里,欣赏青岛早报洋溢新春佳节生活气息的摄影月赛作品,仿佛品味一道精美的文化快餐,别有一种融入和亲切感。一等奖《拍对...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