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桃源:李崮寨的无人商店
高忠(青岛)
(一)
天气渐凉,秋高气爽,人的精神也跟着爽。我也打算结束“夏蛰”出来活动活动了。可是博客停了好几个月,提起笔来怎么也找不到感觉了。只好采用老办法,打开了那个装“破烂”的宝贝箱子,在旧物里面找灵感。
翻来翻去,发现了一个破钱夹子躲在箱子角落里,这个夹子从未引起过我的注意,莫非这里也有什么宝贝?
四十多年的光阴已使塑料夹子变得邦邦硬,在夹子的内层里除了几分硬币之外还蜷缩着一个小纸团。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纸团———咦?这是什么玩意?“委托代销商品发货票,1970年12月16日”,我默念着。开发票的人姓李,上面过于简化的字体写着:
糖果5斤,单价1 .2 3,合计6.15,手续费3.5%
红光烟10盒,单价0.21,合计2.1,手续费3%
食盐10斤,单价0.135,合计1.35,手续费4%
这不是当年我当生产队代销员的发票吗?
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陈年旧事顿时涌上心头——— 那年谁来我这里买过鸡蛋,谁来我这里买了二两煤油,谁谁要了两张包装纸,我还请谁谁喝了二两烧酒……(狗拉下、猫尿下,老母猪能记万年糠,这是老妈对我的评价)。
关于李崮寨的小商店,咱们还是话说从头吧。
说起早年的李崮寨,就不能不提当年的“无人商店”。李崮寨地理位置偏远、闭塞,社员买卖个东西极不方便,需要去三十里外的三庄集,大多当天回不来,还需要找个地方过一夜。
上世纪60年代(“文革”前),李崮寨的段德育大姐按刘太臻的指派,办了个无人商店,她从三十里外的乡供销社按批发价进货,回来后还是按批发价零售。
每次德育姐进货后,便将各类小商品摆放在货架上,并仔细地标上价格。德育姐忙完这些零碎后,便去队里干活,店门就那么四敞大开着,店里的钱箱也不上锁。如果社员需要购物,一般都是先看准了价格,然后放下钱款取走商品;如果需要找零,那么就自己从钱箱里取回零钱。德育姐晚上收工回来盘点,货品钱款分文不差,有时候还会多出那么一二分钱。
要知道那时候是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每个劳动日即便是10分工也只有两三角钱。社员辛苦一年,全家也只能分个二三十元,有的困难户还需要倒给队里口粮钱。而无人商店就那么敞开着,钱箱子也没落锁,你可以把商品随意取走,你也可以将钱箱里的钱装进口袋里,而这一切都不会被他人察觉。试想一下,这可能吗?但奇迹就是这样产生了,无人商店就是这样办起来了。如果当年李崮寨人没有极强的共产主义信仰,没有极大的自觉性,这奇迹能产生吗?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年李崮寨的小孩子竟能抵御住糖果的诱惑。那时候不搞“计生”,李崮寨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少的三四个,多的五六个。那时候,农村的孩子成年地见不到糖果,无人商店的门就那么敞开着,小孩子进去取块糖,谁也不会知道,可这样的事竟然一次没有发生过,这真是奇迹中的奇迹。成年人尚可理解,但儿童得需要多大的自制力啊?这不能不佩服李崮寨社员对下一代的教育,当年那里有个叫春荣的女孩,三岁就能通背“老三篇”,“文革”期间,来李崮寨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其密集度毫不逊于当今的热门旅游景点。小春荣面对人山人海毫不怯场,背诵“语录”和“老三篇”流利顺畅、声情并茂,参观者直呼大开眼界。
当然,“文革”前的李崮寨地处深山,几乎与世隔绝。外人几乎不知道这里还有个大峡谷,更不知道大峡谷里还有个小小的无人商店。实事求是地说,闹市里也办不成无人商店。
说到这里我不禁突发奇想:当年的李崮寨莫不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莫不是陶渊明梦里的桃花仙境?莫非东晋先人那时就有了共产思想萌芽?
我说的这些,也许会有人怀疑,因为在今天看来,这些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半点杜撰。
当年的李崮寨可算是个出奇迹的怪异之域:
——刘太臻大字不识一个,愣是教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段德育办起了无人商店,愣是做了件了亘古未有的奇事。
请问全中国、全世界还会有第二个李崮寨吗?
我庆幸自己四十二年前插队去了李崮寨,亲眼见证了这些奇迹,也相识了创造奇迹的人,岁月蹉跎、人生无悔,这辈子值了!
(编者注:博文发表于201009-19 05:17:36)(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学生一学期成长家长会上来展示 基隆路小学家长会每个级部都有特色
学生们献上了富有海洋特色的文艺节目。本报1月22日讯(记者李珍梅)家长会不再是老师讲家长听,学校提供舞...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