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青岛早报 2019-01-09 06:24 大字

昨天,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共授予285个项目(人物)国家科学技术奖。青岛市14个项目获奖,其中主持完成6项。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人,实现了从基础科学发现、原始创新发明、企业自主创新应用到国际科技合作的全方位发力,获奖总数和质量均为青岛市获国家奖历史最好成绩。

海洋领域成果涵盖4个奖种

昨天,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青岛市6个主持完成的项目有4项是海洋领域成果,涵盖4个奖种。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主持完成的“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系统阐述了海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为正确预测未来海洋环流与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本年度自然奖中唯一一项海洋科学获奖项目。

已有的科学研究显示,海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和二氧化碳,在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国际上针对海洋能量传递的某些具体过程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缺乏对能量输运机制的系统研究,这制约着人们对海洋温度和热含量变异及其气候效应的认识。吴立新团队的获奖成果对这个过程作了清晰的描述。团队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确定了风输入到海洋表面的能量量值,发现风既可以通过大洋环流向海洋输入能量,又可以通过海浪向海洋中输入机械能。

吴立新团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海洋和气候的影响最为密切。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近百年来海洋升温最显著区域主要集中在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其增暖趋势大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至3倍,尤其是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区域升温速率可以达到全球平均速率的5倍以上,呈现出一种“热斑”效应,很容易引起冬季风暴、夏季梅雨以及局地大气环流等显著变化。团队还首次将深海大洋的环流热输送过程与最近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凸显了海洋热输送及热容量在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技术突破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主持研发的 “毫米波与太赫兹(50GHz-500GHz)测量系统”,研制了国内首套500GHz的太赫兹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四种基础测试仪器,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优于国际同类技术成果,解决了太赫兹通信、雷达、空间探测、气象遥感和安全检测等涉及国防科技和重大装备的测试计量问题,有力保障了我国5G通信技术研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与核心芯片的国产化”,成功研制了国内首颗超高清画质增强引擎芯片并实现规模化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家电等传统领域实现产业升级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主持研发的 “滚筒洗衣机分区洗护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在国际上首创一机双筒智平衡分区洗技术,实现了一机双滚筒在各种洗涤状态下平稳静音运行,提升了品牌在高端消费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份额,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家电行业唯一一个科技进步奖,也是海尔获得的第1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 “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开发了动力静力自动转换安全绳和各类海工专用缆绳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际合作再传捷报

继2016年与中车四方多年合作的德国籍专家维尔纳·胡芬巴赫院士获得国际合作奖后,时隔一年,与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长期开展合作的美国籍专家彼得·乔治·布鲁尔博士获此殊荣,是本年度5位荣获国际合作奖的外籍人士之一,也使青岛市在国家近三年授予的18个国际合作奖中占据2席。

布鲁尔博士是国际知名海洋地球化学家,开创了海洋酸化研究,提出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的新观点,并在世界范围内领导海洋科学考察。近十年来,布鲁尔博士一直致力于与我国开展合作交流:邀请我国科学家参与美国深海探测航次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分享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的深海研究经验并参与“发现”号深海ROV机器人设计、建造和应用。布鲁尔博士与我国科学家联合开发深海原位探测技术,首次发现深海沉积物中甲烷浓度被低估了约30倍,被自然和科学杂志同时报道和正面评述。在他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深海极端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创新国际团队,取得了众多合作成果,包括使用我国深潜器平台和自主研发的系列原位探测技术,在南海首次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在自然界中发现存在超临界态二氧化碳等,引领了西太平洋深海科学发展。本版撰稿 记者 徐栋

新闻推荐

“脸卡”停用,刷脸进景区不灵了 公司法定代表人向公司借款后失联,导致平台无法运转

此为青岛腾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大青岛脸卡”暂停服务截图。“大青岛脸卡”。日前,...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