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修多少条地铁 早高峰才没那么挤

新周刊 2019-01-08 21:26 大字

地铁的运行速度,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速度。图/全景

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座被誉为“宇宙中心”的地铁站,这里每天都有摩肩接踵的拥挤和人声鼎沸的嘈杂,让人望之而却步。

每日运送百万、千万人次客流的地铁,是现代大城市的标配,国内很多城市都对建地铁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但是,所有城市、所有街区都适合建地铁吗?

你希望家门口通地铁吗?

相信在这个问题下面,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答案。隆隆而来的地下列车,伴随着悦耳的报站声,已经成为某种符号,仿佛飞驰的地铁,可以在一夜之间给所在街区拉来一个兴旺便捷的未来。

如果把这个问题丢给大大小小的中国城市,得到的也许是更加热烈的回答。广州新增的14号线还分出了快车、慢车。

刚刚过去的2018年的最后几天里,广州地铁三线齐发:增城区的第二条地铁线21号线正式开通,与此同时,14号线一期、广佛线燕岗至沥滘段也通车运营,首次实现区区通地铁。

这也意味着,广州地铁运营线路达到十五条,总里程达到478公里,坐稳了全国第三的位置。原本脱网运营(即还没有与地铁网相连接,单独运营)的14号线知识城支线也迎来了“脱单”。每一个上班族都是这股狂潮的见证人。

在地铁建设的快车道上,广州并不孤单。随便搜索一下近期关于地铁规划、审批、在建、通车的新闻,各个一二线城市几乎全部榜上有名。

几年前,地铁图上还只有孤零零的一两条地铁线,几年后,花花绿绿的线条就足以绕晕外地游客。中国的地铁热潮,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以至于有媒体写下了“史上最大地铁建设潮”的题目。

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城市,地铁都意味着一种好上加好的交通工具,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城市生活里的政治正确。但我们不妨冷静下来稍加思考:事实果真如此吗?所有城市、所有街区真的都适合建地铁吗?地铁是大城市的标配。图/全景没有一座城市不想要地铁?

在地铁建设这件事上,国内很多城市都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

仅在去年年末的一段时间内,重庆和杭州新一期的轨道交通规划就获得批准,同时,多座城市的地铁线路进入公开招标或开工建设阶段。其中,最夸张的要数深圳,一共有十四条地铁线路在建——要知道,深圳地铁目前开通运营的线路尚且不足十条。根据预计,2019年后,深圳地铁将以每年不少于两条的速度开通新线。

紧随深圳之后,成都、武汉、西安等二线城市都有数条线路在建,地铁建设的热度可见一斑。

什么指标能够衡量一座城市的实力?经济总量、常住人口以及建成区面积,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有些遥远,看不见摸不着,倒是地铁里程,能很直观地反映一座城市的规模和经济水平。有没有地铁、地铁多不多,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实力的硬标准。深圳轨道交通四期工程完成后,深圳将形成15条线路、总长约57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图/深圳地铁官网

目前,地铁里程排在全国前十位的城市大致上是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以及南京、成都、重庆、武汉、青岛、天津。当然,这份榜单有着许多版本,各个城市的位次随着新线增加在不断调整,几乎隔一段时间,这份里程“排行榜”就要更新。

在这股热潮下,一些中小城市也开始加入地铁规划建设的队伍,其中包头就是最著名的例子之一。这座人口不足三百万的内蒙古城市曾经对地铁寄予厚望,总投资额高达三百亿的轨道交通项目,也是包头历史上单向投资最高的基建项目。

但在热闹的开工仪式之后,包头地铁再次登上新闻,却是因为被紧急叫停。

2017年8月初,因为地方财政实际能力不足的问题渐渐凸显,包头地铁的建设被叫停,开工不久的项目戛然而止。随后,距离包头很近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的3、4、5号地铁线建设工程,也因为相似的理由被叫停。

草原城市、工业城市包头规划中三纵三横的六条地铁线路,在未来的很多年里,也许只能暂时躺在纸面上了。包头地铁2016年开工,2017年被叫停。图/百度百科

事实上,地铁工程“烧钱”程度普通人难以想象。根据统计,建造一公里地铁的费用在五亿人民币左右,对于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来说,地铁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大量人口的出行要求,还能省下昂贵的地面拆迁成本,这笔钱自然花得值,但对小城市而言,人口少、线网规模小,地铁这笔钱就花得有些奢侈,甚至完全花不起了。

细数地铁建设最快的城市,除了四大一线城市,成都、武汉、重庆人口早已突破千万,西安、杭州、青岛、郑州等也都将迈入“千万人口俱乐部”,对于地铁,可谓既有需求,又有实力。

一座城市面对地铁,也要量力而行。呼啸而来的列车,带来的未必是发展,也许还有债务。在全球各大城市里,能够赚钱的地铁系统极少。图/全景家门口的争夺战

包头和呼和浩特地铁被叫停后,国家层面曾经对地铁热进行过一波降温。去年初,人民网曾发文称“叫停包头举债修地铁值得一赞”。年中发布的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更是直接给地铁建设划了一条资格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这大概是什么概念呢?根据统计,2017年,山西省省会太原的经济总量排在全国七十名左右,刚刚跨过这条地铁资格线。

但长久以来,普通市民对地铁的热情似乎不断攀升,从未减退。超市大甩卖也不过如此。

时间退回到2018年初,几则视频在网上流传,引发热议:画面中的乘客以老年人为主,他们相互拥挤、推搡,人群中不时发出尖叫,两旁的地铁工作人员用尽全力维持秩序,人潮缓慢地在地铁站厅里前行,让人不得不为这群老年人的安全捏把汗。有网友调侃,这景象既像在逃难,又像在赶集。

事情发生在青岛地铁11号线上,当时,这条大部分位于地上、被誉为“最美地铁”的线路开放免费试乘,结果引来了市民超乎想象的热情,大量老人借着免费的机会“尝鲜”,这也才有了视频中那震撼又揪心一幕。

同在山东的济南,也赶在2019年的1月1日开通首条地铁线。在试运行期间,济南地铁官方售票软件每天发放1000张左右试乘票,大量市民也守在网上抢票,手快有手慢无,火爆程度直逼春运。但无论如何,这种线上抢票的方式,避免了青岛那种情形的出现。广州地铁也经不起“免费”的刺激。

看到这些免费乘地铁的新闻,广州市民应该也不会太陌生。九年前广州亚运会开幕,广州地铁也曾短暂地实行过地铁免费,但很快,人满为患的地铁站近乎瘫痪,真正的出行人群反而被冲着“免费”而来的市民挤得寸步难行,仅仅实行四天,免费乘车就被交费补贴取代了。

地铁通到家门口给市民带来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出行便利,地铁沿线的房价也能明显高于周边。坐在家里就能迎来资产升值,谁不想要呢?地产商们也热衷于把“靠近地铁”“地铁上盖”“地铁沿线”的概念写进宣传语。

地铁的魅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民间的这种“争夺”从地铁线规划延伸到了地铁站命名——对于具有巨大宣传效果的地铁站名称,也绝不能轻易放手。家门口来了地铁,也意味着房产将大幅升值。

2016年,来自郑州的一次有关命名权的争夺就曾引发关注。

一方是丁楼村的村民,希望新地铁站定名为“丁楼站”,以让后辈记住他们已经拆迁的丁楼村,另一方是河南工业大学,认为地铁站以大学命名理所应当。最终,河南工业大学胜出。有些不甘心的村民把印好的写有“丁楼站”的贴纸贴在建成通车的地铁站,但这场争论已经没有了悬念。

这些或主动或被动完成城市化的村民,想在一个新名字里保留他们村庄的痕迹,有村民对媒体表示,他们甚至接受“河南工业大学丁楼”的名称,终究于事无补。

这样围绕地铁站名字的争论不止出现在郑州。如果一个外地人来到广州搭乘地铁,大概会被一些站名搞晕:京溪南方医院、嘉禾望岗、南村万博、汉溪长隆等等。如那位郑州村民的设想,这些新名字都是由两个地名合并而成。虽然初听上去怪怪的,但是至少让一场口水仗偃旗息鼓。

在中国,能引起普通人如此大参与热情的交通建设,除了地铁,大概只剩下高铁了。广州地铁嘉禾望岗站,名称由“嘉禾”和“望岗”两个地名组成。你的地铁体验怎么样?

说到底,地铁只是一个交通工具。无论它能给一座城市带来多么大的发展空间,对每一个城市中的个体而言,地铁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行。

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里,人们开始习惯于通过地铁上班、上学、接送子女,地铁准时、迅速、运量大、廉价的特点,也让我们对它产生依赖。我们离不开地铁,尤其是在赶着上班、赶着搭飞机坐火车的时候,但如果说起地铁搭乘中的槽点,想必每个人都能吐出不少。

站点设计不合理、安检速度缓慢、换乘距离过远、购票不方便、车辆编组和站台容积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

几乎在每个大城市,都有一座被誉为“宇宙中心”的地铁站,这里每天迎接着滚滚而来的客流,用摩肩接踵的拥挤和人声鼎沸的嘈杂,碾碎普通人对地铁的好感。

而这些站点又往往是城市中心上班族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多条线路的交汇点,普通人避无可避,只能咬咬牙投入汹涌人潮。难怪有网友开玩笑,在极其拥挤的地铁站旁上班、上学,生活质量都要大打折扣。上下班坐地铁,基本靠挤。图/全景

1969年,北京地铁一号线建成通车,中国第一条地铁在世界地铁建设史上,既不算年轻,但也不算晚,比首尔、新加坡、旧金山、华盛顿都要早。而第二条地铁线———天津地铁一号线开通,还要再过十几年。至于中国城市大规模兴建地铁,已经是最近二十年的事了。

城市的发展让人目不暇接,许多地方的地铁规划只好一再调整,这种较短的预见性,造成了日后地铁运行中的不少盲点。除了客观上巨大的客流,这种规划上的短视也是造成“宇宙中心”式车站和线路的原因之一。

无可否认,我们的地铁规模越来越大,以至于大名鼎鼎的东京地铁在运营里程上,都被不少中国城市超越,越来越多具有设计感的地铁车站、越来越多更具人性化的地铁服务,正在出现,一切都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飞奔向前。北京地铁早期搭乘者。图/北京日报

但目前而言,大城市那些自称“社畜”的人们,依旧只能在拥挤、嘈杂、汗味中度过他们的地铁时光,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有不少人坦言,如果时间允许,宁愿选择公交车出行。

有人说:“走进地铁时代,是我们的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标志。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人类自我的束缚和禁闭。”地铁让大城市跑得更快,但生活在这里,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看看地铁里焦头烂额的上班族就知道了。

那些争抢着涌进新地铁线的大爷大妈不妨想一想,自己愿不愿意每天早上七八点钟都来挤一次地铁,然后每天晚上下班再挤一次?来新地铁尝鲜的大爷大妈很快就会散去,而对地铁沿线的上班族来说,地铁上两点一线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地铁之上,世界是彩色的。

本文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享有传媒界"话题策源地"的美誉。关注新周刊公众号(id:new-weekly),每天了解最新锐的话题和生活方式。

注: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竹书流年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本文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作者:乌头白

(原标题《到底要修多少条地铁,早高峰才没那么挤》)

新闻推荐

清零 市北和棚户区说拜拜

昨日,记者从市北区开发局获悉,作为该区最后一个棚改片郑州路片区房屋征收,目前已经全面启动,该片区共涉及居民3400多户,是市北...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