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啤酒 见证时代

青岛早报 2018-12-21 06:30 大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进军号角,从此,“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南北”。作为之后几年出生的80后苏刚,虽然没有经历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但从记事以来,国家建设的飞速发展,经济社会的欣欣向荣,家庭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都让他真真切切地见证并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和生活的美好。

衣食住行 成长深感变化之大

“还记得父亲骑着车载着你和母亲,还有你偷偷拿来学车的‘二八大杠’吗?”“还记得家家都有的缝纫机吗?咔哒咔哒……小时候晚上睡了觉,感觉耳朵里也总传来母亲用缝纫机做衣服时发出的声音。 ”“小学语文课本上还有学写电报这道题,现在谁还发电报?”“那时候的课外书、作文选里,还有‘万元户’的提法呢”……苏刚与80后的朋友们聚在一起时,你一言我一语,那些看似遥远的共同回忆似乎成了茶余饭后的段子。

“现在出行,选择真的太多了,近了,可以使用微信和支付宝乘坐地铁和公交,可以骑共享单车;远了,可以坐高铁去西藏旅游,环游世界真的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已过而立之年的苏刚,对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感触很大,“远了说,我小学时,父母为了买双雨鞋发愁;近了说,大学毕业时我还觉得智能手机太难用,不如按键的好使。”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尤其是通信和交通这两方面,苏刚觉得最是飞跃,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话,每次亲戚来电话都是打到邻居家,一家人跑去接,现在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咫尺千里。

锦旗背心旧物件承载满满回忆

苏刚喜欢怀旧,每次去到爷爷奶奶家,都会翻翻家里的老物件老照片,也还真让他找到不少“宝贝”。“你看,这还有爷爷奶奶的结婚证、毕业证。还有这个,我小时候理发时,爸爸就拿这个给我剃头,每次剃头疼得我嗷嗷叫。 ”让苏刚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妈妈的缝纫机,“小时候我和姐姐的衣服全靠这个缝纫机了,最洋气的一件背心是用爸爸单位里的锦旗做的,妈妈将锦旗上的黄字除去,给我和姐姐一人做了一件背心。现在妈妈还用缝纫机给我小外甥缝衣服,因为小外甥是早产儿,很多婴幼儿穿的衣服对于她来说都大、不合身,于是妈妈就买来棉布自己缝。 ”

还有家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也装载了他童年满满的回忆,“爸爸是企业工人,在他们的那个年代里也算时髦人,村里第一件牛仔裤是他穿出来的,第一台电视也是他买回来的。 ”时光倒流20年,每个蝉鸣夏夜,苏刚家院子里都坐满了来看电视的邻居,看经典古装武侠剧《金剑雕翎》,还有动画片,最受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喜欢。

时代见证啤酒瓶子垒起老院墙

除了见证时代发展的老物件,在苏刚心中,有着百年历史的青岛啤酒更有着特别的意义。 “父辈们都是工人,劳累了一天之后,吃晚饭时会就着啤酒解解乏,渐渐地院子里都是空啤酒瓶。 ”苏刚告诉记者,他的爷爷是建筑工人,就用啤酒瓶子和了泥巴夹着草,砌起了院子里的那面墙,“就连我在念书闲暇之余,也参与了!”苏刚至今想起老家的那面啤酒瓶墙,还很兴奋。

许是从小看着父辈们喝青岛啤酒,小时候的苏刚总是跃跃欲试,直到十几年前高中毕业时,第一次喝青岛啤酒,“就爱上了这个味道”。 苏刚说,因为喜欢喝酒,尤其是夏天,每天晚上都要喝瓶冰镇的青岛啤酒才能入睡,一方面降温,另一方面“麻醉”了好睡觉。“慢慢地开始关注青岛啤酒有没有出新品,并第一时间赶着去尝鲜。 ”苏刚告诉记者,他是资深的青岛啤酒爱好者,在他身边有很多喜欢青岛啤酒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都是喝青岛啤酒认识的。一到夏天,在街边就着烧烤、野馄饨喝啤酒,跟许久不见的朋友们聊天,说着从前、现在。而在凛冽的冬夜,苏刚又会与朋友们猫在青啤城市客厅或小酒馆里,一扎一扎的淡黄啤酒涨起欢腾的泡沫,举杯相碰,然后一饮而尽。 记者 杨健

【结束语】

致敬,我们这40年

“影迹40年——杯酒话开放”正式收官 读者故事带我们回忆往昔感受时代潮流

珍藏了28届啤酒节门票的曲法纯,述说了自己的“半生酒缘”;赶上发行头班车的老丁,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摩登年代,体验了一把“打新”致富;专注拍摄青岛啤酒节的徐云庆、管风刚,透过他们的镜头,犹如乘坐时光列车,一眼望尽28届啤酒节,那股麦芽和酒花的香气久久不散;还有七旬老人郑明弟保存了半个世纪的酒票、粮票、布票,娓娓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今天,历时近两个月的“影迹40年——杯酒话开放 老照片及老物件征集”活动正式收官,感谢参与活动的读者用亲身所感带我们回到了往昔40年,感受改革的力量和时代潮流的变幻。

11月1日,青岛早报联合青岛啤酒正式启动“影迹40年——杯酒话开放 老照片及老物件征集”活动。征集令发出仅10天,就收到了上百封邮件,甚至有一些早年来青的外地人也参与到活动中来。最终,记者从中甄选出一些颇具代表性、充满时代意义的老物件、老照片,并对这些旧物、旧照的主人进行了采访,形成文字见诸报端。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突飞猛进的阶段,这是中国书写奇迹的40年,而我们是这一奇迹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见报的读者故事平凡真实耐人寻味。

我们不得不感慨,有些潮流的元素历经时代变迁,却愈久弥香,一如咱青岛人的骄傲——青岛啤酒。上世纪70年代,在那个青岛啤酒要按计划供应的时代,喝青岛啤酒是身份的象征。在青岛,市民一年只有两次机会喝上青啤,一次是国庆,一次是春节,按户供应,凭票购买,每个人凭户口本供应5瓶。即便是钓鱼台国宾馆的用酒,也一样需要政府介绍信。改革开放初期,蝙蝠衫、喇叭裤、蛤蟆镜,成为那个年代青年们的时尚爆款,啤酒也开始成为大众饮品。在海外,很多外国年轻人渐渐通过华人餐厅认识了青岛啤酒,青啤和孔子成了老外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1991年,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诞生,无论肤色和国家,啤酒成了最好的语言。直到今天,科技将百姓生活送入快车道,青岛啤酒也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饮品,它行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全球共享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40年的凯歌已经奏响,让我们举杯青啤,致敬!

记者 王婷

新闻推荐

“小黄狗”进社区,智慧垃圾分类 城阳区城阳街道完成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全覆盖

半岛记者高勇男近年来,加快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