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酒票 一口好酒 一生年华

青岛早报 2018-12-19 04:37 大字

从限购时代的无法挑选到过剩时代的眼花缭乱,从没有包装的散啤到盒装的档次酒,从地域性的口感依赖到味觉的国际化养成,改革开放的40年,年逾七十的郑明弟时常回忆起一家三代与青岛啤酒擦出的缘分与火花,他是无数热爱青啤的地道青岛人的一员,用一口口耐人寻味的酒演绎时代感的人生缩影。

留存记忆 剪报记录50年变迁

人生如酒,开启一瓶尘封已久的琼浆,想着粮食生长的那一年都发生了什么,阳光如何洒满大地,雨天收割庄稼的辛苦人要怎样躲雨。酒有生命,会生长,今天开瓶的酒,味道或许与往日不同,从青涩到巅峰,然后开始它的稳定,接着进入衰老的过程,就像年逾七十的郑明弟所说的这些年一样。

兄弟姊妹们和郑明弟聊天,都觉得“他咋知道的那么多?”为啥呢,原来从上世纪60年代起,郑明弟就有剪报的爱好和习惯,五六十年的时代变迁和记忆,都在这满页和满墙的剪报里,也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报纸的精华他留存下来,过去几十年的油票、粮票、供应证等那些历史的见证,更是保存完好。“忆往昔,柴米油肉面棉煤,衣帽衫袜生铁锅,日常必需凭供应,连印‘双喜’的痰盂也要‘登记证’! ”说起过去那些让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儿,郑明弟笑着随口就来,“过年的猪头两家分,大小不均靠抓阄;摸黑排队是常事,猫食杂鱼按人卖;黑市小贩叫卖声,布票油票粮票,男女通用洗澡票……”而与其他城市不同,青岛还有另外一种票——青岛啤酒酒票。

年少美差 为父亲拿酒瓶换酒

郑老与青岛啤酒的渊源,从父亲时就开始了。父亲一生爱酒,一直到老都保持着每天喝点的习惯,“那会儿家教严,除了逢年过节能陪父亲一起喝点,平时只有心里想的份儿。 ”郑明弟说道,那时十几岁的他最得意的一件美差,便是去帮父亲买酒,“这买酒可不像现在,大街小巷大小超市随处都有的卖,在那个年代,青岛只有两个地方能拿空酒瓶再加5毛8换一瓶啤酒。必须要给空瓶才能买,这5毛8分钱就是原价,即便是用空瓶换,也一分钱不便宜,可见那会儿青啤多紧缺啊。 ”郑明弟的童年趣事,便是骑上大金鹿自行车,穿过街巷去给父亲换一瓶啤酒,每个星期只有两三天能买到,若是没有空瓶,即便有钱人家也不卖给你。

一生人生一升酒,笑对孤风说无忧。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郑明弟对青岛啤酒的感情从那时起就慢慢在心中种下了。现在的老郑遗传了父亲对酒的爱好和习惯,每天雷打不动两瓶啤酒,中午一瓶、晚上一瓶。“70年代父亲走了以后,我喝青啤的习惯算是正式养成了,那会儿一个月就30来块钱的工资,拿出两毛钱,买一罐头瓶一斤装的青啤,配上5分钱一浅碟的凉粉,心里那个美啊!若是想喝瓶装啤酒,那就要等春节和国庆节,按户供应,凭票购买,每个人凭户口本供应5瓶。虽然一年就这么两次,但这已经是青岛人最大的享受了,所以好多人不舍得喝,等到来了外地朋友招待客人,这种尊贵不亚于一瓶茅台。 ”

品酒无数 最爱还是家乡青啤

入口的是酒,回甘的是记忆。郑明弟还讲了一件趣事,“70年代我和老伴结婚登记后,首要的头等大事,是先赶紧攒够糖茶酒的票。什么时候结婚摆酒席,这个说了算!没那么多酒票,我还用工业券跟人家换。 ”结婚宴请时没有请柬、没有电话,全靠街坊邻里口头串一串通知大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在这相互交往中愈来愈紧密。 1979年4月,在青岛啤酒的浓浓麦香中,郑明弟风风光光地结了婚。

回忆若能下酒,往事历历在目。结婚后10余年时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郑不仅尝到了那时爆款的洋酒,还和老伴儿观看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夜场电影。但从苦日子走过来的老郑不喜洋酒,他坦言,“长期养成的味觉习惯,在口感上很难接受。 ”现在“阅酒无数”的郑老什么酒都能喝,还有 “一口就能辨真假”的本事,但最爱的依旧是家乡的青岛啤酒,五六十年的味蕾和肠道早已习惯了它的甘甜与杀头、麻酥与清爽。 “酒似油、盐、酱、醋,是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味‘调和’,没有酒相陪,就像四川人吃饭不放辣子”。郑明弟如是言道。

父子传承 生活富足好酒相伴

现在郑明弟38岁的儿子也将这一品酒的爱好传承了下去,逢周末和节假日里来老爷子家,必定会陪父亲喝上几杯。“他有车方便,知道我喜欢喝青啤,每回知道了哪儿有好酒,就开车去给我买回来。 ”直爽的郑明弟笑着说,“我图方便,家附近的小超市就有的卖,我专挑一厂的。儿子不嫌远,搭上油钱去啤酒街、青啤社区客厅,给我买酒。”老郑心里高兴,因啤酒街能买到原浆,“话说也有十几年了,那年的啤酒节开幕式,我拿着一件颇有年岁的啤酒瓶样式的打火机,免费参观了啤酒博物馆。那还是父亲给我留下的,德国造,铜制的,需要灌装汽油的,下方写了一排看不懂的德文。 ”郑明弟觉得,青岛啤酒是有历史有文化的企业,也很重视这些历史物件,道在日新,酒业发展亦须日新,但铭记历史是推动前行的动力。

古稀之年的郑老闲暇时除了爱与老朋友坐下来品品酒叙叙旧,最喜欢的还有健步行,天气好时,他常从家住的北岭山附近步行一个半小时到栈桥,再走一个半小时到五四广场。面对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发展速度,看着海边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和繁华景象,他常常边走边吟“看今朝,物质丰富国人笑,鸡鸭鱼肉随便挑,吃穿日用全无忧……”

记者 杨健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城阳棘洪滩两社区棚改项目公示

半岛记者郭振亮报道本报12月17日讯17日,记者了解到,青岛市规划局对城阳区棘洪滩街道韩洼、北万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