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纤弱的小小少年

半岛都市报 2018-12-11 01:37 大字
其一

枕上游仙梦已空,

不堪怅望彩云东;

昨宵彻夜风吹雨,

万点星辰堕海中。

其二

下弦月桂剩残香,

远笛谁家怨夜长?

海息薰薰人共醉,

唇边玉露已凝霜。

——《青岛绝句二首》

1924年夏,胶澳中学(今青岛一中)里一座掩映在太平山绿荫丛中二层德式小楼旁,虫声四野,波涛声声入梦,因此,冯至等称它为“山海楼”。一夜雨后,星辰满天,远望大海与星空,难分彼此。晴空之下,月桂残香,笛声悠悠,海的气息袭来,令人沉醉。初来青岛,冯至已经完全沉浸其中。他此前的迷茫和愁苦似乎早已被海浪冲刷干净,年轻的冯至,终于显露出早该有的朝气蓬勃。

“你的弟弟到了青岛了!青岛伸出两臂把海抱得紧紧的,吻得密密的,满山上红楼绿树相遮映,清凉极了!睡必被,早晚衣必夹。胶中人甚少,我住在楼上,虫声四野,夜间宜于静思。今早至青岛市山东路,路之尽头为海,海附近多极有风致之俄、德、日之咖啡店,日本少女歌舞团亦相去不远。马路上,车马稀少,静且清,宜于散步”。1924年7月3日,刚刚抵达青岛后,冯至立刻给好友杨晦写信,报告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欣喜之情。因为在来青岛之前,敏感、内向的冯至,从来没有这么痛快过!

1905年,冯至出生在了河北涿州的大户人家冯家,“远祖在天津经营商业,后迁居涿州”。冯至乳名叫立群,学名冯承植,字君培,“在中学时有感于大家庭的庸俗,不愿接受他们的栽培,受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的启发,自己更名为冯至,通用至今”(《冯至传》周棉著)。

冯至童年的经历,在1988年12月的《自传》中,写得非常简单,寥寥数语:“我降生时,家已破产。父亲冯文澍在外奔走衣食,常常失业。母亲姓陈,安徽省望江县人,我九岁时她因病逝世”。

冯家的家世其实并不一般,冯家祖上是盐商,家境殷实,人丁兴旺,他的祖父胞兄三人,也都是开明的饱学人士。冯至眼中的衰败,是针对于他家而言,其实他的堂兄弟家境都还不错,只是父亲冯文澍“不是一个雄心勃勃振兴家业的男子,从他开始,家里已欠下许多债务”。加上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姐姐冯承芬(长五岁,有残疾)、哥哥冯承棨(长四岁),生活压力巨大,冯文澍不得不外出打工,然而,却没有固定工作。

雪上加霜的是,冯至的母亲陈蕙,在生下幼子冯承楙后,于1913年因病去世了。“从极端的荣华而堕入难堪的衰落”(《父亲的生日》),受到亲戚、乡人白眼的奚落,造就了冯至童年敏感、自卑的性格。母亲离世时,冯至刚刚进入县立小学读书,他仿佛一夜长大,小时候爱哭鼻子的男孩,变得愈加沉默。

此时的冯至是不幸的。而少年时的冯至又是幸运的。1915年,继母朱氏进入冯家,和传说中“恶毒”的后妈不同,朱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冯至兄弟几人的母爱,尤其是冯至。在《自传》中,可以看到冯至对朱氏的感激之情,她力排众议,将冯至送到京城四中读书。要知道,当时的冯家早已败落到连学费都凑不齐,因此亲属们对冯至继续读书颇为不满。朱氏不管非议,她把冯至安排在北京自己堂弟的家中食宿,保障冯至走读完成学业。

1919年5月4日,“还我青岛”的口号在北京大街小巷响起,14岁的冯至还如一颗“纤弱的种子”。“五四”运动的暴风雨突然袭来,雨后天晴,冯至仿佛看到了一道斑斓的彩虹,他浸润在雨水滋润中,迎接“全新”的阳光照射,阅读了《新青年》《少年中国》《晨报》副刊等大量进步刊物,终于,种子萌芽了!

1919年下半年,在学校老师资助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冯至创办了稚嫩但清澈的刊物《青年》(《青年旬刊》),成为冯至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站。

一年后的1920年,冯至毕业了,迷茫再次袭来。没有进入大学的少年回到家乡。1921年3月,冯至又一次陷入痛苦之中,继母朱氏也去世了。又是连串的打击,刚刚发芽的幼苗蜷缩了起来。

“我在1925年或1926年寄给羡季(顾随)一首绝句,‘春去与谁堪共语,风中乞丐雨中花’,那时在北京的街头我最受感动的是狂风里缺衣少食的乞丐和淫雨中的落花”(《怀念羡季》)。

新闻推荐

“最美弯腰女孩” 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

近日,在山东青岛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这样暖心的一幕:一位乘坐公交车的老人因腿脚不便,尝试几次都无法系上松开的鞋带。旁边...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