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穿“绿装”,不再“灰突突” 利用建筑废弃物再生资源生产混凝土及砂浆,磊鑫集团坚持走绿色环保路
ERP系统可以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更精准的控制。文/图半岛记者肖玲玲
一般人的印象里,建材行业尤其是做水泥、混凝土这块的,都是非常粗放的,而且听上去就“灰突突”的,属于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原材料产业。但青岛一家做建材行业的民营企业,却致力于绿色建材的研发,利用建筑废弃物再生资源生产绿色混凝土及砂浆,以期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12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城阳区的磊鑫集团,据该集团总经理胡涛透露,他们明年还打算试点装配式建筑,实现向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
线上控制,粗放走向集约
一提到建材,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粗放,这一点,磊鑫集团总经理胡涛不置可否,“尤其水泥、混凝土属于基础建材,和砖瓦灰石接触多。”不过,他坦言,经过数十年发展,建材行业也已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了,“包括设备、生产工艺、管理理念,例如以前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够精细,原材料用量大、资源浪费多,现在,我们和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了质量。混凝土的强度上来之后,墙的厚度减小、柱子变小,房屋的使用面积相应地变多了。”
胡涛告诉记者,集约化生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ERP系统的应用,“ERP就是自动化生产管理系统。”他告诉记者,他们提前把生产环节需要的操作都输入了电脑,据此用电脑控制材料的使用,如通过库存监控得知原材料是否短缺,“以往都是人力现场看,而ERP系统在解放人力的同时,可以实现对量的精准控制。”胡涛表示,ERP以前都应用于电子加工业、服装业,他们是最早将其应用于建材领域的,“我们当时是和山东的一家网络公司研发了两年,在2011年正式投用。”
ERP控制室就位于工厂的一侧,五台电脑,五六个人,就能全程控制原料的投放、产品的出厂,而以往,光是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就得十几个人,“现在厂房那一个人也没有。”胡涛表示,通过ERP,他们可以将生产的每个节点控制得非常严格。同时,在运输方面,“所有的运输信息都导入了北斗系统,实现对车辆运输状况的实时监控,超载、超速都能监测到,远程控制交通行为;此外,工地的可控性也大大提高,可以根据工地用料多少,及时调配车辆……”胡涛感慨道,与以往相比,通过科技手段,建材行业管理理念、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实现了从粗放到集约化的转变。”
混凝土骨料全用建筑垃圾
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环保。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磊鑫集团是青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企业、青岛市循环经济工作试点单位,近年来高度重视建筑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并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德国利勃海尔生产线,利用青岛地铁等工程产生的建筑废弃物生产环保混凝土,实现建筑废弃物循环使用。
“最早做建筑物废弃物处理是从2008年前后开始的,当时在全省算最早的一家。”胡涛说道,而契机则是青岛海底隧道的建设,因为开挖隧道出来的废渣处理困难,用于填海的话会污染海洋、土壤等,“政府就找到我们,想让我们把废弃物处理掉。”他们便想着能不能用于混凝土生产。之后,他们便和东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平台,通过两年多的实验,终于在2010年前后,实现了对废弃物百分百处理消化,“这个项目在全国发改委立了项,还作为青岛市申报的全国双百工程重点支撑企业,我们把这些工艺和设备厂家、科研院校等探讨研究,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处理流程。”说到这,胡涛的言语里不乏自豪之情,他们还曾作为青岛的代表参加过三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们对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得到了国家和各部门的认可!”如今,他们每年处理建筑垃圾300吨左右。
另一方面,“我们的混凝土骨料几乎百分百实现了建筑垃圾再利用。”做到环保绿色生产,“还解决了建筑垃圾,为企业带来了效益,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实现了双赢。”同时,他们还在青岛最早做了湿拌砂浆项目,改变了以往的干混砂浆模式,“之前砂浆是用袋装或散装运到现场,再搅拌,造成人工、材料的浪费,更对环境造成污染。”他们便和院校合作研究,改造混凝土设备,将砂浆进行预拌后运到现场,工人可直接使用,节省能源、人工,降低了能耗。
明年将试点装配式建筑
胡涛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直言,在产业链的一个点上发展是有局限的,“我们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延伸。”目前,磊鑫集团下设混凝土公司、新型建材公司和建筑废弃物处理中心等资源综合利用机构、房地产公司、运输公司、汽车修理厂和广告公司等上下游产业子公司。而最值得一提的,还有对装配式建筑的探索。
在任磊鑫集团总经理之前,胡涛曾在日本留学过6年,“日本的装配式建筑已经非常成熟了。”受此启发,又身处行业中,他认为,在建材紧张的情况下,装配式建筑不管是对建筑行业还是房地产来说,都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想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做点什么。”一方面是探索材料的集约发展,一方面和德国利勃海尔公司交流,“目前,我们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基本上比较成熟了。”不过,生产工人的技术问题和成本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装配式建筑对工人的技术要求是很高的,装配精准度得精确到毫米级。”
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民营企业家,胡涛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在考虑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是他重点考虑的指标,所以装配式建筑虽然难度大,但“从社会效益来看,是一个大的方向。”为此,他们也一直在储备经验,对其发展方向和模式进行充分论证,“遇到合适的市场机遇,就立马投入。”他透露道,明年,他们将把装配式建筑试点于单个楼体,“如果效果好,就继续推。”
新闻推荐
“青岛造”列车将开进埃及 中车四方赢得埃及22列市域动车组合同,拿下北非市场首个订单
车辆内饰。(效果图)文/图半岛记者马正拓通讯员邓旺强报道本报12月3日讯在不久的将来,“青岛造”列车将开进...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