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逝者安葬于草木之间
昨日下午,以“绿色让生命更美丽”为主题的陆地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在青岛市殡仪馆正式开启。在文明与自然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仪式中,20名逝者的骨灰在生态人文公园有序安葬。据悉,这是继海葬后青岛市开启的又一绿色节地生态葬新形式,本市户籍逝者家属可以通过预约选择这种方式免费安葬逝者。
节地生态葬举行集体安葬
下午2点,在肃穆的音乐中,节地生态葬集体安葬仪式在市殡仪馆正式启动,随之100只吉祥鸽被放飞。在古典编钟的伴奏下,8名身着传统汉服的舞者演绎了一场传统佾舞,舞蹈取法自然,天人合一,表达了对逝者的敬重之意。 “岁次戊戌,时值农休。十月入冬,我亦心忧。念及先辈,戚戚神愁。身归泥土,绿荫庇后……”现场祭文荡气回肠,数十名家属手捧锦鲤到祈福放生池进行放生,双手合十进行祈福。
随后,40名司仪分别手执黑伞、鲜花花篮,护送家属手捧亲人骨灰来到位于殡仪馆西侧的生态人文公园进行安葬。在配乐诗朗诵《树葬》中,家属缓缓地将可降解骨灰坛放入福穴,撒入鲜花花瓣,添土安葬,叩首祭拜,家属在树上系下了写有亲人心语的黄丝带后缓缓离开。
记者注意到,原本荒芜的西山经过一年多的打造,如今成了花草树木环绕的生态人文公园,分为树葬、草坪葬、花坛葬、海葬纪念苑四大区域,是青岛市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葬场所。此外,公园内还设置了大型幕墙,可以安放骨灰盒进行壁葬。
节地生态安葬开启新里程碑
据悉,此次节地生态安葬活动采取将逝者骨灰装入可降解骨灰坛,伴随着花瓣、泥土一起葬于树木之下、花丛之内、草坪之中的全新的生态安葬方式,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不留碑、不留名、不保留骨灰,骨灰和容器最终都会降解为泥土,回归自然。
据了解,1991年10月31日,青岛市在全国较早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开创了节地生态安葬的新篇章。28年来,青岛市共组织海葬活动302批次,有16150名逝者魂归大海,已累计永久性节约土地300余亩,特别是近几年来,参与群众不断增多,海葬减免费用也提升到了1000元。
市殡葬管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以树葬、草坪葬、花葬为主要形式的陆地生态葬活动的正式启动,是继1991年海葬开始以来,青岛节地生态安葬的又一个里程碑,影响意义重大。“根据青岛市相关规定,对参与公共海葬、树葬、草坪葬并具有青岛市常住户籍的逝者家属,免除其参与相关安葬活动的基本费用,而这种陆地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具有循环性,不受土地限制。 ”该负责人表示,逝者家属如果愿意采取这种安葬方式,可以电话或现场预约报名,市殡仪馆将根据报名情况,定期成批组织安葬活动。
坚持推进绿色生态殡葬改革
随着殡葬改革的逐步深入,岛城市民的殡葬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的生态安葬形式逐渐受到人们认可。近年来,青岛市殡葬管理所按照国家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要求,生态人文公园的建设使用,将使陆地生态安葬成为常态,
据悉,近年来,市殡葬管理所一直坚持推进绿色殡葬工作,分阶段先后建设了环保祭奠炉、全面禁止了露天焚烧、禁止了衣物被褥纸扎品焚烧,并一直坚持在祭扫节日期间进行“鲜花换烧纸”活动。从今年清明期间开始,又开启了大型绿色公祭活动,已成为绿色祭扫的主流。昔日殡仪馆周边烟笼雾绕的情况已经彻底不见。
在海葬方面,从2016年开始进行海葬工作的常态化、多样化、个性化改革,海葬形式满足了不同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今年开始的陆地节地生态葬,更是开启了青岛市绿色节地生态安葬工作的新篇章。
记者 吴帅 通讯员 田安峰 李玉萍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刘金震报道本报12月1日讯为进一步缓解找工作难和招工难之间的矛盾,记者从青岛西海岸新区金亮点人才市场了...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