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民企60年创新不辍,成为世界顶级卡车配件的长期供货源 把技术创新当做生命线
前不久,位于青岛城阳的一家民营企业——青特集团,在其产业园举行了成立60周年的仪式。从一家年产值仅几万元的公社修理厂,到年销售额80亿元、为世界顶级卡车戴姆勒长期供货的企业,青特集团历经60年风雨,靠着创新力得以与世界领先企业接轨,为推动中国制造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绘出了精彩的一笔。
记者采访获悉,青特集团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其有着以匠心向下扎根、“掘地三尺”的韧性。以与戴姆勒的合作为例:从青特2003年初次与戴姆勒接触,到2017年9月双方正式签署长期供货协议,历经14年时间,戴姆勒专家46次来青特进行现场指导培训,青特12次到戴姆勒公司进行项目沟通洽谈,召开多方电话会议161次,提出并解决各项生产、工艺、技术、质量等问题1774项,合作的桥壳产品项目,历经技术人员1296天的努力才得以成功。
或许人们会羡慕青特的成功,但是有多少企业会为了拿到订单花费十几年的时间呢?回首过去的14年,不论是路线选择、生产工艺改造还是产品技术创新,青特在各个方面无一不令人对制造业企业的坚守有了更生动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是找准道路,埋头苦干,决不轻言放弃。
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企业创新意识的重要指标。多年来,无论是在重卡井喷的市场鼎盛时期还是市场下行时期,青特的研发投入都在营业收入的8%左右。研发强度不但远高于中国品牌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1%~3%的水平,甚至高于国际领先零部件企业5%的水平。
青特深知,只有不断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有可能真正在国际市场上掌握话语权。为此,青特在技术创新上的努力从不懈怠。可以说,技术创新是青特的生命线,贯穿了青特60年的发展历程。
车桥是目前青特的核心业务。在车桥行业,青特的创新成果令同行刮目相看:拥有科技成果暨新产品鉴定125项、荣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获得国家专利1000余项,位列车桥行业第一。在市场上,青特通过对标国际先进技术,基于国内情况,完全正向研发,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款车桥产品,引领中国车桥产品,如:正向研发的8吨全驱桥平台产品整体通过性好、自重轻、便于拆装维护、承载能力强,主要应用于丘陵、山地的中重型载货车,填补了国内外中型轮边减速驱动桥及转向驱动桥的市场空白。
目前,青特拥有400多人的强大研发团队,先后建立了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首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以及国家认可实验室等,建立了海外研发中心,并长期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机械第九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记者在青特改造一新的智能车间内看到,无论是在铸造、焊接、喷漆这些重要生产环节,还是在产品入库、出库这些任务繁重的仓储管理环节,映入眼帘的都是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机械制造行业的传统认识。
这是青特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所布局的智能化未来的缩影。近年来,我国重卡销量面临下滑态势,而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却居高不下,许多汽配企业纷纷压缩开支准备“过冬”,但青特却反其道而行之,从2014年开始先后投入6亿元打造智慧工厂,为能够在未来依靠装备和技术稳居市场的领先地位走出了“先手棋”。
新闻推荐
2017年,TOD模式首度落位青岛。2018年,华润集团审时度势,与青岛地铁强强联手,坚持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模式,...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