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诉说北仲往事

青岛早报 2018-11-09 07:19 大字

昨日,市北镇江路街道投资1100多万元对25栋居民楼综合整治项目正式收尾完工,该项目惠及居民2000余户。居民面对面貌一新的居民楼院,找出仲家洼的老照片,回忆仲家洼“龙须沟”的往事,见证改革40年来生活环境的变化。

老楼院焕发青春

“仲家洼是个典型的老居民区,从一片污水横流、雨水倒灌的低洼居民聚集区,建成现在人流量密集的体育街,对老居民楼院每年都投入巨资整修,保持楼院公共设施的完备。”上午9时许,镇江路街道副书记赵怡告诉记者,他们街道今年又投入1100余万元,对北仲小区25栋居民楼实施综合整治。不但更新了陈旧的地下管网,还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将楼院破损的地面铺上透水砖。屋顶和墙面重新做防水粉刷,单元门也统一更换防盗门,这次整治施工惠及居民2000多户。老楼院又焕发了青春,数名居民聚在一起,翻出老照片,回忆被老仲家洼人称作“龙须沟”的往事,照片见证了改革40年来的生活环境变迁。

仲家洼历史数百年

“说到仲家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明朝。”75岁的鄢淑珍从爷爷那辈就在仲家洼居住,到现在5代人都是仲家洼的居民。鄢淑珍告诉记者,听爷爷说,明朝仲姓族人从云南移民海泊河岸边洼地植树建村。明末清初形成5个自然村,因地势低洼,并由仲姓家族开垦,取名仲家洼。最初只是三十几户的很小村落。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量人口蜂拥而至,这里便成为青岛市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的兴旺却带给仲家洼人拥挤的居住环境,这里也成为当时捡煤渣、拉大车等“出苦力”的低收入人群聚集地。

“五起大楼”留下憧憬

成片的破旧平房密密麻麻围建在河道周围,河道随着居民增多变得臭不可闻,夏季蚊蝇成群。鄢淑珍小时候家里九口人,挤在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她和妹妹在狭窄的吊铺上睡觉,连衣服都脱不下来。

仲家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了第一栋五层高楼,因为周边没有任何楼房,这栋五层楼就被原住民们称之为 “五起大楼”。从方圆不足一公里的瓦房堆里脱颖而出,在这片小小的居民区里俯视着这里的土地。在鄢淑珍眼中,“五起大楼”是当时最好的住处。在那个年代,每逢人们从那里路过,都会看上几眼,鄢淑珍做梦都想住上这样的楼房。 “五起大楼”的小院也是当时居民扎堆户外活动的最佳去处。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鄢淑珍家的老房已经于1996年拆迁改造,1998年她就住进53平方米的套二楼房。而这栋被无数仲家洼人憧憬的“五起大楼”,也于2015年征收拆除,现在已经建成一个可以停放近百辆车的停车场,供周边居民停车。

旧城改造建起北仲小区

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仲家洼这块仅仅只有0.58平方公里的洼地,住着25000多人,7700多户居民,人口密度是中国城市平均人口密度的110多倍。仲家洼的棚户区改造迫在眉睫。

1994年,仲家洼的首次旧城改造开始动工。北仲小区是仲家洼旧城改造的第一站,每个北仲居民对于即将搬入新楼房既兴奋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分到什么样的房子,也不敢期盼自己能分到多大的房子。

对于回迁居民来说,能尽快回迁住上新房,是再实际不过的了。经过18个月的紧张施工,北仲小区在拆迁原址上建设完工。现在住在北仲小区的贺美林回忆说,当年她家五口人的居住面积只有14.6平方米。新房子建好后,贺美林分到了将近60平方米的套二房。好多居民一领到新房钥匙,连装修都顾不上,就直接拖家带口搬了进去,感受住新房的欣喜。

“龙须沟”成了健身场

面对棚户区旧城改造,脏臭的仲家洼河也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这条敞着口常年流淌臭水的河道被封闭起来。河道上方建起体育街。体育街呈“十字”形布局,其中,东西向是改造街道建起的体育用品街;南北向是覆盖河道建起的体育健身街,体育街是一个容纳数十种运动器材以及健身场所的健身游乐街区。体育街正式开放以后,体育街上的舞蹈队一个又一个建立起来,不下六七支队伍。许多居民每天吃完饭后,也会准时融入到体育街的舞蹈队中。

“龙须沟成了健身场,我们每天晚上都在那里跳舞休闲。 ”家住天赐良缘小区的刘玉兰从狭小的平房住进的天赐良缘小区,随着2008年体育街的改造,刘玉兰还成为“兰之韵”舞蹈队的队长,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她和邻居们翩翩的舞姿。

本版撰稿摄影 首席记者 赵健鹏通讯员 王晓荣 王恩全

◆居民在老照片里找到自己以前的“老家”。

▼北仲河上体育街二期工程及周边居民楼。

◆拆迁改造前的仲家洼密集的居民平房。

▼北仲家洼上的第一栋楼“五起大楼”。

▲北仲河封闭后建成的体育街。

新闻推荐

公交上的爱心

8日凌晨,一场大范围降雨降临岛城,青岛公交市北巴士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利用智能调度系统灵活调配车辆,及时运...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