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千年》梳理瓷器文化史
近日,历史学家阎崇年携其最新撰写的图书《御窑千年》现身青岛书城,与岛城读者交流了关于瓷器的历史。他发表观点称,“中国的文化遗产太多了,哪一个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我认为是瓷器。 ”《御窑千年》是一部简明瓷器文化史,重在探讨宫廷与御窑瓷器的历史与文化之关系,展现御窑及瓷器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并提及瓷器之路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梳理千年瓷器文化史
阎崇年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并出版 《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等,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的社会影响,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
谈及为何会写这样一本书?阎崇年回忆,一个偶然机会,他在江西景德镇参加一个非遗文化活动,参与了一个开窑仪式,让他非常震撼,回到北京还在为此激动。于是,他大量阅读有关瓷器的书籍,查阅相关文物档案、图录、考古报告,同时走访主要的官窑、御窑瓷器产地,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这部 《御窑千年》。“我就想把瓷器给我的感动传达给更多人,传达给各种人。 ”
之所以选择御窑作为书写对象,阎崇年认为御窑比较复杂,最能反映瓷器精华的是御窑的产品,“工匠四面来,器成八方走,御窑代表了瓷器最高端的作品。 ”
瓷器为媒交流中外文化
书中,作者由一个典故道出了“中国”与“瓷器”的 渊源。 “中国”和“瓷器”共用一个单词“China”。为什么“瓷器”“中国”的英文都叫作“China”呢?瓷都景德镇,“古昌南镇也”,相传瓷器销往海外,一些外国人不知道这种器物该叫什么,只知道来自昌南,于是将“昌南”谐音作China。所以,China不仅成了瓷器的英文名字,而且成了中国的英文名称。
对比今天的“一带一路”,阎崇年先生指出,“瓷器之路”,和现在的“一带一路”基本重合。中国古代贸易中,中国的瓷器,与丝绸和茶叶一起,通过陆海两条通路走向世界。物质交换的同时,传播中华文化。从宋到清,千年以来,在一带一路上,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纵观史料,阎崇年先生发现,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遗存,中国瓷器在亚洲、欧洲、非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它曾经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物资,曾经是中外国家交往中的尊贵国礼,为中国带来不菲的外贸收益,更影响西方出现追捧中国文化的热潮。全书结尾处,阎崇年先生总结:“瓷器之路的千年历史表明:以往瓷器之路辉煌,今后瓷器之路宽广。中国创烧的瓷器,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仅是一条颜色锦绣斑斓的彩带,而且是一座跨越四洲三洋的津梁。 ”
记者 单蓓蓓
新闻推荐
早报体育专讯前天下午结束的中甲倒数第二轮的比赛中,尽管青岛黄海队主场以2:1力克梅州客家,但冲超竞争对手浙江绿城和深圳...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