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知中韩地方柳腔戏

半岛都市报 2018-10-25 02:32 大字

[史海钩沉]

半岛记者刘婷婷整理

中韩街道宋家下庄的柳腔戏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是最盛行的时期。有几句顺口溜:“来到宋家地儿,闻到柳腔味,吃着地瓜干,听着柳腔戏。”足以说明村民对柳腔戏的喜爱是十分普遍的。

每逢演出时,村里搭起临时戏台,村民们在戏台下围坐,真是里三层,外三层,其场面热闹非凡。

20世纪40年代初,宋家下庄戏班的装束、伴奏非常简单,一把四弦胡(又称四根弦),伴有小鼓、手锣、哒哒板。曲调有花调、悲调、娃娃腔等形式。花调和悲调是柳腔的基本唱腔。柳腔的戏文和剧目贴近生活,多使用方言土语,唱的都是“庄户活”、“实在话”,通俗易懂,贴近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感受。如剧团演出的《寻工夫》,剧中人物刘喜的唱段,道出了光棍汉的苦难生活:“日出东来准落西,光棍家里没有妻,衣服破了无人补,两只破鞋打哈嘻。”短短四句唱词把刘喜破衣烂衫、孤苦伶仃的窘困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通俗的唱词,加上悲凉的腔调,无不让人潸然泪下。《寻工夫》的唱词道出了当时贫苦农民的心声,这也是柳腔戏生存根基的所在。

1946年前后,宋家下庄的柳腔戏班由个人出资置办了戏箱、乐器。主要乐器有四弦胡、二胡、低胡、板胡、芦笙、三弦等;打击乐有皮锣、鼓板、木鱼、铜钟等,这些乐器的增加,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

戏班每当逢年过节,便排演传统剧目,前后排演了《西京》、《葡萄架》、《打狗劝夫》等柳腔戏。参加演出人员有:宋立根、宋书显、宋书坦、宋德仁、宋书祥、宋书恩等人。周边村前来参加演出的人员:王凤庭、周顿文(兼导演);打击乐队人员:宋书坦、宋书章、宋书朋、王喜仁等。

青岛解放后,宋家下庄走上集体化道路,业余戏班更是如鱼得水,20世纪50年代,演出了《打狗劝夫》、《武松劝嫂》、《韩冤借粮》等剧目。参加演出的人员:宋瑞秀、宋江秀、宋美玉、刘桂兰、王义清等人。打击乐人员:宋泽善、宋泽顺、王玉坤、宋清秀等。乐队:宋立言、宋书高、李思圣等。20世纪60年代演出了传统剧《葡萄架》、现代剧《关不住的新娘》等剧目。

宋家下庄柳腔剧团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每到正月,周边村都来邀请去演出,而剧团则按照邀请先后,安排时间,用马车拉上演员、道具和衣箱按时演出。据老人回忆,剧团曾到过午山、北村、山后、金家岭、张村等十多个村演出过。

自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及欣赏能力的提高,特别是80年代后电视的普及,柳腔戏班不再组织演出。如今会唱柳腔戏的人也越来越少,柳腔戏班也不复存在。

新闻推荐

参赛获得自信,考上梦想中的学校 往届“二中·半岛杯”获奖学生分享参赛感受

符钰童王小淳半岛记者栾英杰青岛二中和半岛都市报联合推出的“二中·半岛杯”学生记者中英文征文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